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25715|回复: 2

[兴化古村] 儿时·贺团 作者山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15 01:47: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散文
《贺团》
文/山石
“贺(音)团”,应该是我们兴化人的方言,词典里没这个词,只有个“镬”(huo)字,词义是古代的大锅,也不怎么通。也有人把“贺团”字写成“烀团”,我个人认为并不确当,“烀”在字典里的解释是“hu,半蒸半煮,把食物弄熟”,而老家做“团”的方法是锅里放水,蒸笼放锅上,笼里装“团”,把水烧开,靠蒸汽将“团”由生转熟,这样只有“蒸”而没有“煮”,应该叫“蒸团”比较合适。对于“团”字,应该是普遍现在叫的“年糕”相似,也有叫“米团”或者“圆子”的。兴化人叫的“团”是圆球形,类似乒乓球,比汤圆大点,“团”有团圆的吉意。
“贺团”我的理解应该跟老人过生日的“贺寿”意思相近,“贺团”有祝贺团圆的意义,过年了祝贺大家团团圆圆!
我们小时候记事起,就见大人们在进腊月后,特别是进三九时就准备“贺团”,首先要选好糯米和粳米,按一定的比例掺和,要比例适当才适口好吃,既不能太粘也不能太硬。
掺好米后,用木盆或大缸将米用水浸泡大约一伏时(一天一夜),再后把米捞起,装米淘里沥干水份,到队里的“舂米房”里去“磕粉”,磕粉用的工具是“碓臼”,就是石头做成的上大下小的内空石盆,埋在地下与地面持平,上面是由一根大的树木,一头装上搡柄,中间有个支点,另一头用于人工脚踏,使得槡柄一上一下作用于碓臼里的米,就这样反复磕打,使得米成为米粉,还真正相信古人的智慧。
磕粉时要两人或三人配合好,一般是男人带一半大的孩子踏对,另一头女人要眼明手快,趁搡柄上去时用手抄翻米粉,待到米差不多时,用啰筛(一种目很密很细的筛子)将合格的米粉筛到竹篾里,筛里还不合格的粗米粉继续倒到碓臼里,再经反复磕打,直到被打成合格的细米粉为止。这个磕粉很辛苦,我小时候还不能上踏对时,新鲜儿要去帮着踏对,结果反而添乱,等到我能干活时,被安排踏对,时间长了真吃不消,想逃也逃不了,只好拼命坚持着,其中辛苦,谁弄谁知道。后来才有了机器轧粉机,真的解决了大问题。
米粉磕好后,接下来就是做团,做团前要先联系好蒸笼(也有的地方叫蒸屉)。那时整个村上没几付蒸笼,蒸笼是方型的,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一组有笼脚、好几层笼身和笼盖组成,一个生产队就一付蒸笼,蒸笼腊月里特别忙,要预约排队的。
做团那也是个浩大繁杂的大工程,贺团人口少的人家也有几十斤米粉,人口多的人家有上百斤呢,所以要好几户人家配合一起帮忙。
首先要搋粉,把米粉倒入大缸(撇缸“口大体矮”最好,说是缸还不如说是盆。),再加入温水反复搅拌,揉匀搋熟。搋粉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我们家都是老爸操作。说它是技术活,主要是添水要准,多了少了都不行;说它是力气活,没点力气还真的干不了,数九寒冬里,外头滴水成冰,老爸搋粉时总是先脱掉棉祆,单衣薄衫地揣粉,扦搋到最后时,老爸脸上都冒出豆大的汗珠,可见要用多大的力气呀。
女人们也不闲着,有的把锅里上水,用树枝木棒等硬铮草把一锅水烧开;有的等粉搋好后,开始做团。团又分实心团和空心团,空心团里面加入红豆泥,芝麻泥,也有咸肉丁的;有的人负责装笼,先把笼布用水打湿,铺在笼中,笼里再排上生团,排团要疏密有致,不可过密或过疏。装好后的蒸笼端到厨房上锅,锅上要先搁上用稻草扎成的圆形锅垫,主要怕把蒸笼烧坏,也增加密度,不会漏热气。锅围上搁蒸笼,一层叠一层,最后盖上笼盖。蒸笼搁好后,要点燃一炷香,待到一炷香到底,团也基本上熟了。因不放心,大人们会揭开笼盖,用筷子夹(扦)一只团出来让人尝尝,看有没有熟透,尝的人说熟了,就可以出笼了。贺团前大人会叮嘱我们小屁孩们不能问何时熟,何时做完等等,这些话都不作兴说的。
出笼的团,会倒在早就预备好的在天井里用櫈子搁着木板再铺上芦柴竹箔或塑料布上,先在上面洒点水,防止沾粘。这时的我们会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夹上几个,等不及凉却,急急慌忙地咬上一口,烫得不住地伸出舌头,但也舍不得吐掉,真的解馋呀。
不一会儿,又是一叠蒸笼搁上锅台,红红的火舌舔着锅底,锅里的笼汤沸腾着翻滚着,白色的水蒸汽从门窗飘出,整个厨房笼罩在云雾中,像仙境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就这样周而复始,做完这家再做那家,有时能忙活到天亮。
做好的团搁放几天,就可以养团了,大缸里装上水,把团再放在水里养着,搁三差五的要换水,这样能吃到好长时间,加上那时的米好,不用农药化肥,经摆,搁很久都不容易坏,可以吃到青黄不接的三春头上。
那时的人们肚子里油水少,光靠薄粥不经饿,团给人们增了不少抗饿的动力,人们干活才有干劲。
一碗薄米粥照人脸,三两只米团搁其中。
现在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也日益好转,物质生活也不断丰富,贺团的必要性也逐渐降低,现在市面上有人专门做团,随时随地都可以买来品赏,但这毕竟是千百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还是有人“顽强”地坚守着坚持着,我们虽然不会每年都“贺团”,但也会过几年弄上一次,主要是图个乐趣,重在参与。
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不能丢呀,一定要传承下去。
2021年2月6日于无锡
作者简介:沈朋道,笔名山石,江苏兴化人,在无锡定居,现是中国乡村作家会员,文学爱好者。用文字记录生活,用拙笔写画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15 09: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勾起了我对儿时美好的回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13705265750|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4-5-20 13:31 , Processed in 0.045406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