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19300|回复: 1

[品味兴化] 大垛镇村历史文化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4 22: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大垛镇村历史文化传说
                  
一、与古代军事相关的许马庄 (许家堡、马家舍)
    大垛镇许马庄村是由原许堡村(大垛人称许家堡,含北边殷家舍自然村)与马庄(原称马家舍,1982年因兴化县地名规范,与全县有相同的村名时,顾更名为马庄。最早传说此处为唐朝薛仁贵东征时扣马之地而得名)村合并的。塘港河东是马家舍,河西是许家堡。许家堡村庄的南边紧贴梓辛河,村庄的东山就是塘港河,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船只远看许家堡,就像扼守关口的城堡。在马家舍没有姓“马”的,在许家堡没有姓“许”的。2019年与双石村合整为“双石村”。
  《文化兴化》第九期刊载费振钟的文章《茅山镇》一文中:“1949年以前,圩南地区行政归属不太确定,既属过海陵(泰州旧称),亦属过东台。但总是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了。在历史地理版面上,这个区域还有一个特殊的空间,其标志是茅山镇周边的‘九寺十八堡’。像这样以‘堡’为地名,又如此于一百多平方公里范围,在中国南方地区可以说是仅有的现象。它反映了明王朝初期该地区的特殊政治与社会情势。我在上篇《边城镇》里已叙述过,元王朝末年,兴化盐民张士诚举义,并在边城茅山一带建立了他的第一个乡村根据地,后来张士诚与另一位军事首领朱元璋争夺统治权失败,当朱明王朝建成后,这里便成了一个危险地带。张士诚主要部属都为本地人,其后代在张士诚失败后隐伏于这个水泊地区,靠地形之偏僻复杂,得以躲避新政权的迫害。而新政权则视这一地区为张士诚势力可能再度倔起的地方,为了防范,特设‘十八堡’军事基地驻军镇守。‘十八堡’为;孙家堡、穆家堡、蔡家堡、裘家堡、吴家堡、梁家堡、陈家堡、东里堡、西里堡、史家堡、朱家堡、吉家堡、杭家堡、孔家堡、郭家堡、柯家堡、卞家堡、许家堡。后世军事堡垒转变功能成为村庄或集镇,仍然保留了‘堡’名。所以在许家堡的最靠梓辛河的一块高地上,留有筑过军事工事的遗迹。此处军事工事扼守在两条重要河流的交汇口,十分险要。
《泰州晚报》刊登周小冬《泰州带马地名真不少》的文章,文章说:大垛镇马家舍村没有一户马姓人家,见证明代兴化养马史,唐子东北有马栏基,估计也是唐代养马的地方。
   自明代宣德中至万历九年的150年兴化养马史是一部苦难史。而至今仍称为“马场基”的旧地名以及许许多多与姓氏无关的马庄、马舍等自然村庄名称正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
二、东刘村的刘姓、周姓和潘姓之间的关系
大垛镇东刘村,位于大垛集镇至竹泓集镇的中间,在大垛集镇的西南方6华里,村北由西向东的大河是“九里港”,“九里港”西接梓辛河在芦州向东南流淌,经竹泓镇拐个大湾,再由竹泓镇东头直向东,到东刘转向东北,到大垛西头“龟尾子”,再次汇入梓辛河。  
东刘(舍)是以竹泓为中心,在竹泓东面的起名叫东刘。与竹泓西边的西刘舍区别,兴化还有叫南刘、北刘的自然村。现东刘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大约明代中期。听说已经有16代了。起初这里没有人居住,是一片荒田,由于陕西有一名刘耀,在京城当的大官是六部尚书,后来由于他牵入严嵩、严世蕃父子大案,遭到满门抄斩之罪,于是他及族人纷纷逃跑,有人逃到小海一带,再后来往我们这边移,就在现东刘安家落户,开垦荒田,繁衍后代。来的是姓刘的、姓周的、姓潘的。据说姓周的是家丁、姓潘的是佣人。因此东刘姓刘的最多,占一半以上,姓周的次之,姓潘的最少。
三、 历史名人与吴岔村
    吴岔村,位于兴化市大垛镇域的西部,国道G344的南边,梓辛河北岸,梓辛河南岸的土地多为荒草湿地的荒田 。2019年与肖庄村合整为“园区新村”。
   吴岔村,兴化东乡人称吴岔河,在吴岔村姓吴的仅有几户,在地名中用“岔”的很少,也许是梓辛河由西向东到此没有岔河,只有到大垛西头有岔河,拐小弯向南再向东去到双石(大垛人称石家湾)有个明显的弯子,梓辛河到大垛西头龟尾子向北弯一点再向东是五塘港。无与吴音同。
   吴岔村老早叫郑燮南舍、郑燮北舍,由九个垛子组成,当地老人至今还是这样称呼。来源是吴岔村以前的周姓人家(周寿田1925年生,做过国民党的乡长,其父周泓进,其爷爷周国顺)的上代人,从郑板桥的后代人手上买田产300多亩,现位于G344公路北侧,即周家圩子,王三家圩子,唐家田,蒲家田。到在民国期间才称吴岔河。
吴岔河的蚊子有白母鸡大 。明朝兴化出了个铁嘴杨桐,此人好打抱不平,又好惹事生非。一次杨桐为打官司,被县官老爷捉住问罪,最后判杨桐发配充军。杨桐听说要他充军,连忙向县老爷求饶:“老爷,我什么地方都去,就是吴岔河不去。”县老爷问杨桐为什么不去。杨桐回答“吴岔河的蚊子有白母鸡大,去要送老命。”县老爷一想,他杨桐嘴会说,这次叫他吃吃苦头,于是杨桐被发配到吴岔河,杨桐还装着不肯去,杨桐到吴岔河就上舅舅家玩,原来吴岔是杨桐的外婆家。
四、天河村“地府城”与天火  
大垛镇天河村,位于大垛镇的西北部。2001年由天和、兴河两个村合并组成。 兴河村在天和村的西南,大垛人称农场或兴河农场。是20世纪60年代,因那里离村庄远,下田耕种很不方便,于是当时的公社就动员北大片的干部群众,每大队抽调1-2户移民而形成的一个新的自然村,因种植面积比较大,起名:农场,后改名为兴河,又称兴河农场。在合并之前是大垛镇的一个行政村,辖两个组(生产队)2001年与天和村合并为天河村,即各取一个字。
    天和原名天河城,外界俗称“地府城”。地府城与一段民间传说有关。于清朝末年建庄命名为西庄(现村公墓所在地),原村庄在现村西边1里多路,西庄四面环水,唯一通道有一独木桥。传言因村庄过于富贵,村民用稻谷铺路,引起天怒,造成整村年年失火。而且每次都在3、4户人家,农户谈火色变。于是找来一位风水先生看地,风水先生说,此地是与天火相接,居住不得。所以人们纷纷搬迁到现址。为了治住火,原先说的天生火的地方改种水稻,又将村名改为天河。用天河之水、灭天火,河水不断,天火就烧不起来了。意思是说,原来的天府沉掉了,现在的天府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4 22: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供稿|刘双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13705265750|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4-5-17 19:07 , Processed in 0.050969 second(s), 15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