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4033|回复: 0

[兴化古村] 端阳时节歌如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0 09: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端阳时节歌如潮
童言

端阳时节,在我孩童的记忆中,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一年四季最忙的季节。收大麦、割小麦、移棉花、栽小秧、提河水……这样的时节,农村少了城里人的觥筹交错的“十二红”,击鼓竟渡的“划龙舟”,应时的莫过于吃粽子、挂鸭蛋、系百索之类的简约之事。而此起彼伏、歌声旖旎的民歌到成了端午的代名词。
(一)
   我们家乡在“筑高台、置邮亭”的高邮,但只离兴化10多公里,现在开汽车20分钟即到。
这是全国民歌之乡、二胡之乡、文学之乡。
我孩童时,一年四季歌声袅袅,号子声声,而最为高潮的莫过于端阳时节。就像一首叙事曲,到了端午前后,激越高亢,高潮叠起,扣人心弦;也像一次赛歌会,民歌、小调、号子在这里汇成了苦中作乐的海洋,也成了端阳节的精神“时鲜”。
  “什么上天双脚红,什么上天带灯笼,什么上天织丝网呀,什么落在网当中。什么圆圆圆上天,什么圆圆在水边,什么圆圆街前卖,什么圆圆姐面前”。
这是奶奶端阳前后,拾麦穗时常教唱的儿歌,有时二句、有时三句、四句,今问明答、今答明问,疲劳辛苦的拾麦穗活儿在“十万个为什么”中悄然过去了。
   拾麦穗是个“雕虫小技”。天朗气清、天干地燥的梅雨前夕,麦穗最容易折断。大人们是带露水下田割麦的。我们小孩也是带着氤氲的露水、踩着轻盈的雾霭和着奶奶的儿歌,把失落、缠绵、松软的麦穗,用干练、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撵起,少了麦茬的尖手,麦穗的“折腰”,就像一位刚刚睁开松腥双眼的稚童,你一伸手,她就垄了过来,任您亲她、吻她。而到了中午、下午,骄阳似火,麦穗就成了“二八佳人”或风情万种的“情人”,你拾她,她就尖你、刺你,并成为易碎的花瓶,让你爱恨交加。
   端午时节,清晨拾麦穗,是伴着大人的磨刀声、脚步声、余音绕梁的家乡民歌,“扒”开双眼的,还有那奶奶昨天清晨出的“对子”,带着的几分悬念。
    这是奶奶民歌的“扣子”,就象刘兰芳说书“欲知情况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现在想来她是让我们在疲劳中欢愉,在劳动中求知。
    “什么上天双脚红?是鞭炮、是飞机、是蜻蜓……”
   为了找到准确答案,我们逮了许多红蜻蜓看了又看,为了拦住响蔼行云的飞机,我们用竹杆在麦田里追赶飞机,“停下停下,让我们看看”。
    我们姐弟三人时时争得面红耳赤。
到了我们手中的麦穗一把又一把,捆成大捆,奶奶才用无伴奏的嗓门引吭高歌。
“白鸽上天双脚红呀,萤火上天带灯笼,蜘蛛上天织丝网呀,蜻蜓落在网当中,月亮圆圆圆上天,荷叶圆圆在水边,烧饼圆圆街前卖,镜子圆圆姐前中”。
(二)
   栽秧号子是端阳前后听得最多的。但对栽秧这样的技术活儿,我还是避而远之,充其量做一名听众,观众。远远听着,就像粽箬的清香一样,时断时续。远远看着,秧手们栽出一行行五线谱线。那歌声成了流动的无形的音符,在线间之际上下滚动,汇成了动人的乐章。
   我的任务是做后勤,送早饭下田。到秧田我最怕,一怕蚂蟥、二怕一人上来吃早饭,你就要去“换工”一一栽秧。这集体活儿,就象校运动会上100米短跑,前后、仲伯一比就知道。
   我喜欢去的就是为踩水车的“锣鼓车”送早饭,去听“车水号子”,碰巧一曲作罢,还可以“咚咚锵锵”敲几下子锣鼓。   
“锣鼓一打格炸炸,脚下踩的是水花。
脚要踩来嘴要唱呀,句句串成十枝花。”(领)
“哎-------句句串成十枝花(合)”
   “十枝花“”是锣鼓车号子最难的、最关键的内容。“十枝花”唱完了,往往家乡的麦子收了、水田满了、秧田绿了、一片绿油油的田野是孕育农民一年的希冀。
   “十枝花”一段就是一个典故,一般每天一段。如“薛仁贵跨海征东到高句丽(朝鲜)”、“伍子胥一夜白了头”。“杨六郎镇三关”、“孙行者大闹天宫”等等都是好听的段子,但那时由于年少只觉好玩,内容不甚理解,端午节放“忙假”只觉得踩水车,有趣。
   1990年端午节,时己83岁的奶奶唱歌依然不减当年,工作的我和就读南京艺术学院声乐系的弟弟在家中录下了她的我孩提时听的“十枝花”,在今年端午前夕,我又找到那录音带,听了十分的深奥、亲切、酣畅。
“一支花哎,关公独行千里,二支花薛仁贵呀跨海征东。三支花呀李三娘磨坊的受苦,四支花杨四郎呀痛失番邦。五支花哎伍子胥昭关闯过,六支花杨六郎把守三关。七支花哎七仙女蟠桃相会,八支花哎杨八姐呀女扮男装。九支花九郎官当场发表,十支花孙行者大闹天宫”。
“咚咚锵、咚咚锵”
端午节过后,往往梅雨接踵而至。
“兴化的四牌楼楼顶就是高邮湖湖底,我们要保坝去了”。是的,这是一对矛盾,高邮湖湖西汛期要放水,“下河”(兴化和高邮东边的地区)的人不许放。家乡的壮男每年自发到高邮湖加固土坝,且经常有诫斗。(高邮湖面最高水位在海拔9.4米左右,一般在4.5米---5.5米之间,有此科学道理)。带着劳动者的歌声、家乡的男劳力又出去高邮湖修水利了,村头又响起了串串歌谣。  
“姐姐门前一棵桑,露水滴在哥身上,早秧暗秧都栽了,拿个扁担去他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13705265750|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4-4-20 17:08 , Processed in 0.052165 second(s), 14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