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5243|回复: 0

[兴化古村] 唐家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6 21: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家庄
张从义 张培元
位于兴化城东南约30公里,新塘港河西侧的唐家庄,自清朝中叶以来,就以“削筷会船箍桶匠,三桥五庙十八巷”的民谚而闻名于东台西乡和兴化坪南一带,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村落。
村中“殷、周、钮、范”四大族群的始祖,于明朝初年“洪武赶散”时,从苏州门一带迁移到此垦荒,繁衍至今已有2000多人口.他们除了在3000多亩土地上种植稻米、三麦和棉花以外,还利用农闲时间经营着各种手艺和副业。其中有以范顺珍、范友富、范友来、范顺元、范顺广等范姓家族前辈为代表的俗称“108张大斧”箍桶匠。
几百年来,他们的箍桶船一直活跃在南通、苏南一带,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或修配用于生产生活的各式木质洗澡桶、水桶(木亮子)、马桶、粪桶、脚桶、臀子、锅盖、留子等用具。而以钮氏族人钮鉴元、钮明盛、钮明贤等前辈为主的削筷世家更为有名。他们的筷子船常年航行在大江南北,用江南毛竹削成各种花样的筷子,如圆头筷、方头筷、六角筷、烫花筷、红漆筷、乌木筷、天竺筷等,然后走村串户推销自己的产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他们在庄上成立竹筷厂,每年利用各种渠道,向全国各地售出上千万双筷子,使唐家庄成为名副其实的竹筷之乡,誉满全国。
1959年,唐家庄竹筷厂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迁到茅山,并更名为孝山筷厂,隶属兴化手工业管理局。此外,唐家庄还有许许多多的以瓦木两作手艺兼一身的祖传能工巧匠一百多人,他们每年为本庄及其周边地区砌房、修船、支灶、铺路、建桥作出了贡献。
勤劳、聪明、朴实的唐家庄村民经过长期辛勤劳作,积累了许多财富。他们除了用于生产生活以外,还对村庄进行建设。自清“同治中兴”以后,他们先后在村中建起了“三桥五庙十八条官巷”,从而使整个村庄街巷鳞次带比、井井有条、家家户户宽敞明亮,整洁卫生。
为了改善出行条件,在村中有识之士的倡议和发起下,先后将流经村中夹沟上的三座木桥改扩建成砖桥。其中最大的一座改建于民国20年(1931年),被命名为“雄黄桥”的三孔砖桥最为壮观。之所以给此桥冠以雄黄这个奇怪的名字,村民们饶有兴趣地讲,是为避免北边余湾村 (又名蛇湾 ) 蛇的侵扰。另外两座单孔小砖桥亦为太平桥和安乐桥。目前,雄黄桥已被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保单位。另外两座小桥也完好无缺地半埋在路下而得以妥善保存。
村中五座古寺庙分别为:东岳行宫(北极庵)、福兴庵、三圣庵、福缘庵和隆兴寺。隆兴寺和福缘庵(都为两进两厢一庭院的寺庙建筑)于1951年被人为拆除,其砖石木料用于建造茅山粮库。三圣庵被拆,改建他用。令人欣慰的是,东岳行宫(北极庵 )和福兴庵这两座古寺由于做了大队粮食仓库而被幸运地逃过-·劫,得以保存。
位于村东,占地近千平方米的东岳行宫( 又名北极 ) 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 ) 修建。这是一组前后两进一庭院一厢房计12间砖木结构,不甚高大轩敞、供泰东岳大帝的普通寺院建筑。由此行宫而建成的“唐家庄东岳盛会”也于清末民初年年举行,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停办,两把保存上百年的万民伞也付之一炬。改革开放以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在村中有识之士倡议与发起下,恢复了中断36年的这一群众民俗文化娱乐活动。由此,唐家东岳会、茅山东岳会、顾庄东岳会成为兴化南地区三大庙会,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人、客商、记者前来看会观光,为发展兴化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初,唐家庄上的志士仁人集资将东岳行宫改扩建成供泰道教崇拜三清之一原始天尊的北极观。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的北极观,系仿南通狼山广教寺的规格布局而建,其主殿一一高大重檐斗拱飞角歇山顶“天尊殿”内供奉“原始天尊”彩色塑像。塑像背后为立体彩塑“八仙过海”场面图。大殿东西两侧各塑六尊贴金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12位小神彩塑像。大殿前宽阔的庭院中安放着一尊用纯铜精密铸造而成的三层塔型宝鼎。
在位于村中心地段,有一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德文和尚始建,由住持志坚和尚于民国17年 (1928年)重修的福兴庞,由东西两组三进四庭院构成。东西两院最后一进,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建为大会堂,目前只剩下东西前后各两进计12间殿堂。二庭院之间有圈门相通。主殿(大雄宝殿 ) 虽不甚高大轩敞,但前檐回廊为卷棚(厅)式结构,系仿明代寺庙建筑设计。这在兴化好南地区村寺庙建筑中较为罕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兴庵还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年代,江苏省立南京钟南中学的临时校舍(初中部设在福兴庵内,高中部设在余湾村 ),已被载入江苏教育史册。
QQ截图20230716215615.png
1939年2月22日,为避日军侵扰,民国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奉命率省府所有机关人员,由镇江北上辗转撤到“自古昭阳好避兵”的水乡泽国兴化。随之而来的省府各厅、局机关、银行、军队,还有许多省立中学的广大师生也随之奔赴兴化城乡各地继续办公和办学,以实现广大爱国师生教育报国、教育救国的伟大志愿。原设在南京钟山南麓的江苏省立钟南中学一行2000多人,在校长夏杏元(盐城人)带领下,也随省府迁至兴化与东台交界处的唐家庄福兴庵内继续上课。没有黑板,教师就在栈板上写字;没有桌凳,就到老百姓家里去借,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老师用心教,学生认真学。据村中老人回忆,当时在钟南中学上学的学生有男有女。其中在高中部学习的有本地学生、担任过原兴化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兴化中学校长的苍鹤仙,初中部有兴化城的任佩( 女,兴化中学特级教师任祖镛先生的胞姐,兴化中学特级教师张炳嘉先生母亲 )、王永文(原兴化中学、扬州电大教师)。此外,还有黄岱庄的杨昌泉、茅山北陈村的袁德顺、东台市五烈村的刘纯、茅山的王炳中、顾庄的汤善泉、陆宝玉、伏希勤。王永文的父亲王占元还被夏杏元校长聘为招生委员,负责到附近各村名庄去招收失学的学生到钟南中学读书。后来由于兴化的沦陷、战事的吃紧,夏杏元校长偕夫人又将200多师生组成的钟南中学迁到姜堰的三里泽村和漆潼办学。抗战胜利后,夏校长又将中学迁到上海,并更名为“华实中学”。1949年以后,夏杏元又在自己的家乡盐城办了一年华实中学。
目前,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茅山会船,是由以茅山为中心,方圆20公里以内的近60个村庄几百条会船组成。历史上,唐家庄参加茅山会船的船的数量最多(最多时有三四十条之多 ) ,人员也最强壮,比赛也最为认真,是茅山会船中的佼佼者和主力军。同时.他们还坚持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套严格程序和规矩,故唐家会船有活化石、原生态会船的美誉。每年清明节(会船节 )前几个月,他们就着手准备撑船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抱篱。先撑会船的人均由一个家庭(族)叔侄、兄弟、包括表亲、姨亲组成。由主要负责领衔者、组织者牵头到附近镇市上竹厂选购撑会船的竹篱,回来后经过加工及美化待用。个
二是选船。在自家或亲朋家农用船中,选用新造、新修、轻便结实、美观的船只。一旦被选用,就组织人员对其进行修整、油漆待用。
三是铺船。将选好、并经过修整的船只,在清明节前几天,用选好的上等木板铺船,并用麻绳捆扎牢固,以便于撑船者站立。
四是试水。试水就是试撑。清明节前一天,各会船人员,分别到自己选定并装饰好的会船上去试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第天出船万无一失。
五是彩化。对经过辅船、试水后的会船进行彩化、亮化,如竖起彩旗、龙旗、会旗,配以锣鼓等。待以上五项程序做好后,清明节也就来临。
六是出会竞赛。清明节这一天,不管天气如何,坚持三更造饭五更出发,先在唐家庄周围无主坟地上修坟、洒麦饭、放鞭炮,祭奠无主亡灵以后,立即驾着像离弦之箭一般的快船(会船)奔向茅山前大河去比赛。这时,茅山南大河上来自周边几十座村庄,四五百条会船你来我往,锣喧天,旌旗招展,鞭炮不绝。其排山倒海之势,令人震撼。
QQ截图20230716215426.png
七是送头蒿和吃会酒。经过一天的撑船比赛,晚上各自回家举行送头筒和吃会酒仪式,结束一年清明会船的活动。几百年来,唐家会船这支茅山会船的主力军,通过会船活动既增强了村民体质,加深了友谊,又为这项非遗增添了光彩。
唐家竹筷、唐家会船和唐家箍桶这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同村中目前仍然保存完好的两庙三桥,构成了这座古村的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13705265750|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4-5-5 11:47 , Processed in 0.054442 second(s), 17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