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2775|回复: 0

[兴化老字号] 董宝琛碾米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0 17: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沈伦镇薛鹏村,这个曾经被唤作穆家堡的地方,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传奇。这里,是苏中赫赫有名的“九寺十A堡”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时间追溯到民国的风云岁月,那时,庄上有个如雷贯耳的大地主——董宝琛。他的名字,在泰州、东台、兴化一带,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大资本家,也是一位商业巨擘。

碾米坊(1).jpg
据穆家堡的老人说,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董宝琛家就已接入了电话线。那电话线沿着蜿蜒曲折的百里河,从繁华的台城(东台)穿过,一直延伸到他们家。不仅如此,董宝琛的商业帝国更是无所不包,从南北货商行到碾米坊,从酱油坊到槽坊,从牛船席到米行,甚至是棺材铺和当铺,无一不涉及。他还发行了“谦太恒”代物券,使得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几乎都离不开他的商业版图。

在穆家堡,每当老人们谈起董宝琛的田产时,总会用一句顺口溜来形容:“一犁耕到佘家湾,回头家来吃中饭。”这佘家湾,离穆家堡有十里之遥,而这句话恰恰证明了董宝琛拥有的土地之广袤。

在那个时代,碾米是一项繁重的劳动。人们使用砻来拉米,皮糠和大糠一次性脱壳,再用木制的鼓风机扬糠。最后的糙米则是用石臼、瓦缸臼或泥砻子来舂,一上一下的动作叫做春碓,一次只能舂七八十斤稻谷。

而董宝琛的碾米坊,就坐落在穆家堡石街中央前顾家巷向南30米的地方。它的存在,无疑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初时,人们对这碾米机并不买账,因为它有“作头”,出糙率低,价格还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传统春米的方式效率低下,劳动量大,最终还是败给了机械。

那碾米用的机器,被当地人称为“大头车”。启动时,得拉风箱着炭炉子,烘烧柴油机上的“和尚头”。预热之后,再用大绳绕盘,一面牵拉,一面用摇把拨,达到一定转速后,碾米机终于“突突突”地冒起黑烟转动起来。它的马力有三十匹以上,拥有三个米斗,日加工能力非常强大。因此,穆家堡的米行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最多时竟有十八家之多。

而这第一代碾米坊的机工,正是沈人冯兆龙。他的技艺精湛,为董宝琛的碾米坊带来了无尽的赞誉。他的故事,也成为了穆家堡乃至整个薛鹏村的一段佳话。好的,下面是我为您改写的内容:

刘三,这个被边城的人们熟知的名字,他与那些年里无数的奋斗者一样,悄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是那些被遗忘的英雄,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村庄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穆家堡的解放,像春风吹过大地,带来了新的生机。而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董宝琛的碾米坊也迎来了它的命运转折。新四军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胜利的消息,也带走了碾米坊的机械设备,准备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运到陶庄大顾庄,为那里的建设添砖加瓦。

然而,这个消息并不为所有人所欢迎。当地的国民党土顽得知此事后,心生贪婪,企图抢夺这些机械。新四军虽然英勇,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做出妥协。他们被迫将机械零件沿途丢弃于河里,希望这样能摆脱土顽的纠缠。

从此以后,董宝琛的碾米坊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但它的故事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如今,在穆家堡的老碾米坊处,还可以看到那当年安装碾米机时浇筑的水泥机座,它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庄上的老人们称它为“水门汀”,那是他们心中的一个记忆,一个时代的符号。在那个年代,水泥这种材料还是一种稀有的进口货,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洋玩艺儿”。

这就是刘三和他的村庄,以及董宝琛碾米坊的故事。他们的故事虽然并不显赫,但却是那么的真实和感人。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村庄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原著:田兆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13705265750|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4-5-4 14:03 , Processed in 0.056061 second(s), 17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