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浒村村口,一块巨石牌匾引人注目,巨石上镌刻着“里下河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字样。 1939年2月,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一群探索救亡图存的热血青年在东浒垛(今兴化市周庄镇东浒村),成立了里下河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从此这片水乡大地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多年来,东浒人民将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并作为村庄创新创业的思想瑰宝,致力产业发展、提升村庄环境,将东浒村打造成红色乡村和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红色故事】 东浒垛党支部抗战中诞生 东浒村原名东浒垛,地处里下河地区,村庄水网纵横,最多时村内有72条河流。解放前,东浒垛350多户人家,佃户占了八成,老百姓饱受地主盘剥、兵匪抢劫、日寇侵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抗战初期,曾就读于南京晓庄师范的东浒垛进步青年盛坚夫,随老师陶行知去上海,宣传抗日救国并加入进步组织。回到家乡后,盛坚夫目睹乡亲们遭受的苦难,开始进行抗日宣传教育,组织民众自卫武装,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斗争意识。在盛坚夫影响下,东浒垛的一批热血青年迅速行动起来,成为革命的积极分子。 1938年,党组织派俞铭璜同志来到当时的泰县(今姜堰区),秘密领导和开展党的工作,盛坚夫积极加入。1939年春节前,盛坚夫、戴为然、张岳侯等5人,秘密举行入党宣誓仪式,随后宣布泰县县委成立。1939年2月底,盛坚夫来到东浒垛秘密发展党员,组建党支部,盛坚夫担任党支部书记。至此,里下河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东浒垛党支部成立。 东浒垛党支部成立后,盛坚夫带领东浒垛人民成立了100多人的青年抗日大队,坚持武装斗争。为了控制伪顽政权,东浒垛党支部还派出地下党员盛必成、倪立中等人担任伪保长,打入敌人内部。 1943年,苏中区党委先后派周柏林、储江到东浒垛,建立了二地委和三地委的秘密交通站,东浒垛党支部担负了接送有特殊任务的人员、转送紧急文件等光荣任务,为苏中地区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到1944年10月,东浒垛党支部已有22名中共党员,是里下河地区党员最多、力量最强的一个党支部。22名党员中除严亮是在村里做和尚的外地人,其余都是东浒垛人。党员盛必成、刘通元后参军,在1944年、1946年先后光荣牺牲。此后,东浒垛又有7名青年在革命队伍中牺牲。
【红色教育】 建成多功能红色教育基地 清明时节,东浒成了红色阵地,一拨又一拨队伍纷至沓来,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从东浒村主干道往西,沿着一条小巷步行几分钟,即到达里下河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普通民居,是东浒人红色记忆的起点。 为更好地保护红色资源,放大这处红色遗产的精神效应,2016年,东浒村将原本空置的旧址重新修葺。在保留原址格局的基础上,新增了盛坚夫与同事相坐而谈的雕像,还原他们当年一起工作的场景,墙上设置了大屏,用于播放宣传片,讲述里下河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奋斗的过程。 由于旧址面积较小,展陈史料和开展活动等均受限,2018年,东浒村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在旧址斜对面新建“里下河地区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新馆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分四个展区,展陈当年东浒垛党支部共产党员挂像、老一辈革命同志生平事迹、新时代东浒村党建工作等。 筹建期间,东浒村东三自然村原支部书记盛主成、东浒小学原校长谢友才、教师藤美坤三位老党员组成资料搜集小组,历时六个月奔波于南京、无锡、扬州乃至甘肃等地,寻访革命老同志后人、收集史料物件、核实资料,回来后仔细整理,交与设计公司制作布展……2018年底,新馆建成。 新建成的纪念馆成为东浒村融村党史纪念馆、党员组织生活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于一体的“红色阵地”,与旧址一起,成为东浒村乃至周庄镇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前不久,兴化市委党校还将纪念馆列为“党性教育基地”。
【红色传承】 发展新时代特色乡村 “燕子出画梁,数过几家梅花香。碧水绕东浒,追忆当年好儿郎……”每天,东浒村的上空,都要反复回荡着这首歌。歌声悠扬,令人振奋。这首歌的歌名叫《东浒一片好艳阳》,是东浒村的村歌,旨在通过追忆东浒红色历史,讴歌革命先烈,吟唱美丽东浒,表达新时代东浒人“昔日志士愿,如今我担当”的豪情壮志。 新时代的东浒村在党总支的组织带领下,依靠融入骨子里的红色基因,激发“建设新东浒”的强大动力,让红色土地萌发无限生机。全村形成了以碳素为产业的6家工业企业,形成了6000多亩的“味稻小镇”优质稻米种植基地和东润罗氏沼虾繁育基地,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东浒村成为水乡大地一颗璀璨明珠,先后被评为省康居示范村、省水美村庄、省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成省特色田园乡村。 党总支书记盛金平>>> 领办项目发展特色产业 连日来,位于东浒村创业园的润华高新材料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项目规划投资2000万元,主要生产碳素产品。至此,村里共有3家碳素企业,形成碳素特色产业。此外,村里还建有五金厂、水泥制品厂等。2020年全村工业产销1.7亿多元,是全镇工业排头兵。“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党总支书记盛金平功不可没。”村会计汤立平感慨说。 盛金平今年57岁,爷爷盛学成是东浒垛党支部最早的22名党员之一,“打小起,爷爷就给我讲他和东浒垛党员的革命故事,我是聆听他们的故事长大的。”盛金平说,接续先辈们的红色理想幼时起便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高中毕业后,盛金平在乡办砖瓦厂担任电工,后又担任乡办碳素厂副厂长。后来工厂改制,他和妻子共同创办了振兴碳素厂。夫妇俩一门心思扑在厂里,厂子办得红红火火,年纳税高达600万元。 2013年8月,盛金平被推上村支书岗位。“当村支书就要把村建好、发展好,让村民多增收。”盛金平致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方面为原有昌润碳素厂、五金厂发展创造优良环境,另一方面利用原砖瓦厂工业用地招引工业项目,兴办水泥制品厂,润华高新材料项目。村里还大力招引农业项目发展特色农业。东润罗氏沼虾虾苗繁育基地、日升苗木专业合作社、沃尔发生态农场等先后落户。其中,罗氏沼虾虾苗培育基地年产虾苗5亿尾,年收入1600多万元。盛金平还努力打造“味稻小镇”优质稻米种植基地,推动村里将6000多亩成片农田流转给国营农垦集团经营,让村民坐享租金,从低效种田中解放出来。2020年,村集体经营收入8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2万元。 村庄大,人口多,事务繁杂。盛金平尝试用经营企业的思路管理经营村庄,党员干部形成了敢闯敢干的“核心团队”。任村支书当年,他便启动通村公路扩建,服务中心、村庄绿化、水环境整治、公益性公墓、村庄水泥大道、东三大桥桥头堡填土等10项工程。当年,东浒村获得周庄镇综合考核“一等奖”。此后,东浒村都是镇里综合先进。
盛金平还引领企业投身公益事业,他兴办的振兴碳素公司为村里捐建了一座“振兴园”。“振兴园”约半亩地,有景观凉亭、健身器材等。“在园子里锻炼一会,再在凉亭里小憩,喝上一杯茶,真是惬意极了。”70多岁的老党员汤正宽说。 老党员盛主成>>> 搜集史料倾心建设纪念馆 “‘里下河地区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馆牌,字迹隽永遒劲,书写者是当年22名党员中的盛金固之婿李恒滨。李恒滨曾担任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他还题写了东浒垛党支部旧址、东浒村党群服务中心字牌……”4月1日,纪念馆里,一位老人正向参观人员作讲解。 老人叫盛主成,现年58岁,1987年入党,曾任原东三村党支部书记,村区划调整合并为东浒村后,调任镇广电站党支部书记,现为纪念馆馆长。 “东浒垛党支部建立后,他们在东浒垛这片土地上坚持武装斗争、坚守理想信念、坚持群众路线,让红色革命的旗帜高高飘扬在里下河地区。他们的红色精神,我们理应代代相传。”盛主成说,盛坚夫是他的叔父,1979年高中毕业他曾去南京照顾盛坚夫晚年生活,耳濡目染地感受叔父这位共产党员的品格,并立志要成为像叔父一样的共产党员,弘扬他们的红色精神。 从南京回来后,盛主成积极投身生产劳动,努力追求进步。1983年,盛主成被推选为东三村团支书,此后当选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4年前,盛主成从镇广电站退二线。得知村里筹划建纪念馆,他主动承担起史料搜集的重任。为搜集到老党员的史料,盛主成一一摸排他们的子女、生前工作单位,并设法联系,然后与两名史料搜集组成员分头拜访。一名叫严亮的老党员不是本地人,为找到他的信息,盛主成一一向其他党员子女了解,获得线索,最后在县级泰州市的史料中寻找到严亮的信息。原来严亮已改名为孙甦,在县级泰州市政协副主席岗位上离休,1986年离世。“22名党员挂像一个不少,生评、革命履历,记载详细、翔实。”对此,盛主成很是欣慰。 如今,盛主成又成为纪念馆义务讲解员。“史料搜集过程中,我对这些老党员的人生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们的家庭及子女情况也有了了解,我要把他们的故事更真实、更生动地讲给后人听,让一代代的东浒人继承好革命精神。”盛主成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