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兴化陶庄仲冯舍村一村民屋后墙发现写于1944年的兴东县政府《施政纲要》摘要,后面还附了标语,虽历经77年,除少部分剥落模糊外,墙上的字迹大多数还清晰可见。 [img=1024,416][/img]
据兴化市党史方志办工作人员实地考察,当时建造这间房屋的家庭属富裕人家,青砖小瓦十寸墙。经走访了解,原房主叫冯生保,后来将房屋分给本村的冯正鹏住。房屋一代代相传,如今已空闲多年。这处房屋的后面原本还有一排猪圈拦着,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村里将闲置的猪圈拆掉,才现出这面墙。墙面上刷的是石灰,字是用红漆写的,字体清秀。据村里老人回忆,在后墙写字的,有人说是尤友仁,还有人说是冯中仁,他们均是私塾先生。 [img=1024,342][/img]
抗战时期,当地处于兴化、东台、泰县交界的三角地区,伪顽势力长期盘踞于此。因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我党于1943年9月开始设堤西办事处,设立中共兴东工委,隶属苏中二地委。同年11月,堤西办事处改设兴东行署。1944年5月15日,苏中区党委决定,撤销兴东行署,成立兴东县,设中共兴东县委、兴东县政府,下辖梓辛、圩北、圩南、临城4个区,由刘克刚(原任苏中一地委民运部部长)担任县委书记、张遗任县长。1945年10月,兴东县政府决定将原辖4个区重新划分为廉贻、塘港、临城、圩南、茅山、蔡堡、叶甸7个区。11月,苏中区党委决定撤销兴东县,原有辖区除廉贻区划给东台外,其余均并入兴化。 这期间,苏中区党委派遣新七纵队到兴东地区进行武装工作,同盘踞兴东地区、与日伪勾结的陈泰运部,日伪军及以坚决反共著称的国民党丁作宾部,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使兴东县30万人民获得了解放,扩大了抗日民主根据地。 从右向左,可以清晰地看到墙上的《施政纲要》开头写着“兴东县民国三十三年度施政纲要”,最后一句标语写着“解放万岁”。看着墙上的文字,不禁令人的思绪飘回到了77年前,在这片烽火连天的水乡大地上,无数的革命先辈,为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奋勇作战。墙面很小,可它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史中一段重要历史记忆。当地政府表示,将采取相关措施对其予以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