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也称“春龙节”、“龙头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之所以和“龙抬头”之说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在我国古代,龙不仅被人们称为祥瑞之兽,更是腾云驾雾、统管天下鳞虫的“百虫之王”。翻阅二十四节气时令时我们不难发现,二月二正处于“雨水”、“惊蛰”、“春分”等三大节气之间。此时,大地回春,春暖花开,伴随着“惊蛰雷”的响过,蛰伏在巢穴中的昆虫纷纷醒来,伺机行动,而“龙抬头”则可震慑百虫,使之不敢胡作非为,糟蹋粮食,以保年年丰收。此外,二月二在农时中又是一个既需要雨水滋润、降雨又由此开始的日子,“龙抬头”则可祈求传说中的龙王行云布雨,以保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俗话说:“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意思就是农历这几个月传统的节日比较多,除了春节、元宵节外,二月二更是个重要的节日。
记得我小时候在农村,乡村对二月二这个节日是非常重视的。这天,大人孩子都要理发,叫做“剃龙头”。据爷爷讲,这样可以去掉昔日的晦气,迎接一年的兴旺。那时村子里没有专门的理发店,都是找村里年长的人用剃刀剃。剃头时,先把头发在热水盆里洗一下,头发变软相对容易剃。每次剃头,头顶刀子一落,被剃头的大人都龇牙咧嘴,但还硬撑着给孩子做榜样,嘴里连说“不疼不疼,一点也不疼”。有一回过二月二,我知道又要剃头,一大早赶紧出门跑开,但还是被父亲连哄带骗给哄回去,好几个人一起动手按住不让我动。村里的一位曾经干过杀猪的刘大伯用剃头刀在我头上刮,火辣辣地疼。我嘴里连嚷带骂也不好使,只听大伯说:“别动,小心把你耳朵剃下来。”好不容易剃完了,再看看我,成了一个“小和尚”。吃过剃头的苦头,第二年二月二,我想出来一个馊主意,趁家人不注意偷偷用母亲做针线活的剪刀,在自己头上左一刀右一刀地剪下好多头发,等家人发现时,满脑瓜都是地垄沟儿,像狗啃了似的,大人们看了都笑了起来。
当然,二月二也有好多好吃的,虽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食俗,但大都与龙有关。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我们老家那讲究的是吃春饼。俗称薄饼,这是北方民间特有的食品,是一种用白面烙成的双层荷叶饼,可以揭开,涂上甜面酱,卷上菜,有木须菜、豆芽拌粉丝、土豆丝,还有酱肘子等。而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二月二最难忘的就是吃炒豆子。每年二月二的前一天,母亲就会拿出储藏了很久的黄豆,摊在桌子上仔细地拣出又大又圆的黄豆,洗净晾干,然后用文火炒。直到炒的黄豆在锅里噼里啪啦地爆出裂纹,才可以倒在笊篱里,端到风口凉透,一咬“嘎巴嘎巴”的脆响,满口留香。
此外,“打囤”也是我们老家二月二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二月二这天,人们早早起来,用灶膛里的草木灰在院子里画上一个大大的圆圈,一边念叨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一边将五谷杂粮洒在圈中。也有的直接在圈中挖一个坑,将谷物埋在土坑中,过几天看看什么谷物种子先发芽,就预示着今年它的收成将会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