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吃圆子的风俗 刘 双 湖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汤圆作为一种传统美食,不仅以其软糯香甜的口感赢得了大众的喜爱,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多少年来,汤圆不仅是节日庆典上的常客,更是人们寄托情感、祈福未来的美好象征。在兴化称吃汤圆为“吃圆子”,是平常生活中的常见美食。兴化将用小麦面粉做的食品叫面食,如面条、水饺、包子、馒头、糕、蜂糖糕、花花卷等。用糯米及糯米粉做的食品叫粘食,如粽子、饭包、麻团、粘饼、圆子、米团、年糕等。还有单纯用米粉磕的糕。平时大多数人是以吃饭喝粥为主食,有一部分人喜欢常吃面食和粘食。面食吃了虽然熬饥,但容易口渴,早晨常见到我家的西邻中做木匠瓦匠手艺的师傅捧着一大碗面条在吃,有时是圆子下面即将面条和圆子一起下的。粘食吃了也熬饥,但胃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多吃,粘食不容易消化,有些人吃了会胃胀吐(嗳)酸水。
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汤圆又叫汤团、粉果,因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圆子。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写《元宵煮浮圆子诗》是我国最早描绘汤圆(元宵)的诗:“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圆子是粘食的一种,有用手工搓的圆子,又分实心的空心的,空心的大都是包豆沙(红豆、绿豆)或芝麻屑加白糖。有用篾匾叠的元宵节吃的小圆子,现在超市里卖的汤圆是机器生产的,人们可直接去买速冻包装的各种口味多种规格的圆子。而老早的元宵节的小圆子除了用手工做的外,是叠的,叫叠元宵,是用蔑匾叠起来的,就类似中药房叠丸药,先把糯米粉少许放在蔑匾里,用小扫把蘸水洒在蔑匾上,然后蔑匾呈前高于身边的角度进行旋转,形成一个个的小疙瘩就是起齐子。再反复在蔑匾上洒糯米粉,不时洒点水滴,旋转蔑匾,到小拇指大小就成了。
兴化人吃圆子,常常是跟吃早茶、吃晚茶连在一起的,除了平时喜爱吃圆子的人经常吃以外,在一些特定的日子和时间里,却是约定俗成的风俗——吃圆子。汤圆的馅料多种多样,如黑芝麻、红豆沙、花生酱等,每一种口味都代表着不同的祝福,既满足了味蕾的享受,又传递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吃圆子的风俗主要有:初一早上吃圆子,元宵节吃元宵即小圆子,结婚吃圆子,过冬吃圆子,送葬回家吃圆子,家里到亲戚吃圆子,晚茶(腰晌)吃圆子,重阳节吃桂花圆子等等。大年初一早上先下圆子,盛三碗每碗6只敬家神,到晚上热了自己吃。过去每家必吃圆子,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大圆子。这圆子里面没有馅心,主要是图个方便(前一天晚上做好用潮湿的毛巾遮盖),讨个“吉利”,说是“大元宝”实实在在可“发财”。想想过去,比比现在,如今再叫我们吃这种“实心大圆子”,吃它两只也就泛味。小时候吃过母亲搓的大圆子,结婚后妻子做过好几年这种的圆子。吃圆子可以蘸红糖、绵白糖吃,或蘸芝麻屑拌洋糖的芝麻页儿吃。吃圆子还有喜欢喝圆子汤的人,热乎乎的圆子汤在寒冷的季节里,在那困难的岁月中,喝上一碗也会感到满足,所以说吃圆子要喝一点圆子汤,也算是一种小小的欣慰和享受。在春节吃圆子是团圆的象征。圆子其圆形外观象征着团圆和完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是和谐、美满的象征,寓意着家人团聚、亲情和睦。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甜蜜的汤圆,感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团圆的幸福。汤圆的甜蜜滋味,仿佛能化解一年的辛劳与疲惫,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暖和希望。特别是在元宵节这一天,吃汤圆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习俗,它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和睦、生活美满的无限向往。
元宵节吃元宵即小圆子,也有吃通常速冻的中等大小的汤圆,兴化人不过元宵节,而在十六夜煿糍粑吃。但吃元宵即小圆子的家庭常有。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重阳节吃桂花圆子吃桂花糕。每年的国庆节时桂花树就开始开花了,香味浓烈,微风吹来桂花纷纷飘落,这时在树下放置干净的垫子等飘落的桂花,将其收集起来,洗净晾干,在加热的锅里批一下,研成末加白糖拌和成圆子陷心。
汤圆不仅象征着团圆,还寓意着家庭和谐、吉祥。在一些传统节日或重要场合,汤圆的出现往往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它的甜蜜口感也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进一步强化了和谐与吉祥的象征意义。如在婚礼、生日等喜庆场合准备汤圆,希望新人或寿星的生活幸福美满、家庭和谐。 结婚时男方去娶亲,到新娘子家坐下来喝茶吃圆子和云片糕、果子,参加娶亲的成员每人一小碗。下午娶亲的回家,同样喝茶吃圆子,下汤圆每人一碗每碗6只。朝客到家,主人或长辈叔子放小鞭迎接,招客先进新房将带来的物品交给新娘,后出来同样喝茶。 办喜事的正日宴席当中每桌带一大碗酒酿圆子,算一道甜菜。汤圆本身的寓意是团团圆圆和和睦睦,不仅寓意着新人以后的家庭美满团圆,某种意义上说也象征着两人的爱永远饱满,能拥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兴化的婚俗上在定婚、结婚之前,还有个访亲的过程。访亲分明访和暗访两种,在通过媒人介绍后,经过双方当事人同意了,这时就要走访亲这个过程。一般暗访在前明访在后。暗访内容包括:家庭经济收入状况、街坊邻居的评价、结婚对象的品行等,这些可能是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而明访实际就是基本同意这桩婚事了,只是女方组织成双的人数如16、20人,约个好日子去男方家。这样的访亲,当女方人员到达男方家,就先下圆子吃。再安排酒席。在定婚和望朝的时候,女方的亲戚来到男方家,也下圆子吃。火化送葬回家吃圆子。当众亲戚去把亡故的亲人火化,把骨灰盒下葬到公墓中后,这时就跟在家里料理事务的人或直接跟厨房师傅联系好,说明还需要多长时间到家,这时厨房师傅马上安排打下手的人烧水下汤圆。送葬的队伍一回到家,来不及每人一碗一碗的盛汤圆,于是就盛上几大碗,分别端放在几张餐桌上,并在各个桌子上各放上一大把筷子,任由参加送葬回来的人自己搛吃。吃多吃少各人随意。意味着这件事圆满结束,健在的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到亲戚吃圆子。母亲80岁那年,我大舅舅与大舅妈以及表弟表弟媳来,先下买来的速冻汤圆,每人一小碗。二十年前,家里有喜事是前后3天,第一天下午是亲戚聚集的日子,亲戚到了就安排吃晚茶,有泡炒米、泡馓子、烫团、下圆子的。那时圆子是自己手工搓的,提前就拿糯米淘了浸,然后去用机器轧成粉,再老早是用碓臼磕的,用糯米粉加一点温开水搅和,一个一个地做好放在筛子上,用一条湿毛巾遮盖好,来人时吃多少下多少。圆子有空心包芝麻屑的,也有实心的。如是实心的圆子,就在桌上放红糖碗白糖碗,让大家自己夹圆子蘸糖吃。个人的砌房及其他工程管晚茶的,煮粥中下圆子当晚茶。做师傅和做小工的吃晚茶是在私人家做都有的一种享受,光喝粥的没有。吃晚茶有下面条的、泡馓子的、吃麻团的、下馄饨的,在工期较长的时候,为了让工人师傅间间口,也有煮粥做粘饼的、也有煮粥下圆子的,圆子要在粥煮好后下锅,下锅后稍停片刻再烧,等圆子都浮起来,还要再“养一养”,然后盛碗。
兴化有句俗语叫做“大冬圆子小冬面”,大冬吃圆子,即在冬至日吃圆子。古话说“冬至大如年”,比如在冬至,我国从殷周到秦朝,都以冬至为岁首,所以冬至也有 “亚岁” 之称,吃过冬至汤圆,就长大一岁了。 取其 “圆以达阳气” 之意,吃象征 “阳” 的汤圆庆祝 “阳生”,也有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和和睦睦的意思,同时也蕴含着祈求好运的愿望。 同时在民俗活动的聚会上吃早饭常是煮粥下圆子,现在都是买现成的速冻汤圆。如:从冬至日开始每逢“九”进行诵经念佛的坐九,农历二月十九观音会,农历三月十九的太阳会。有的聚会在温饱不能解决的年代,几乎见不到,而在生活宽裕幸福指数高的时代,有些老年女性热衷于参加。由各人自投少许现金,早上吃圆子粥,中午吃素餐几碗。 的确,在许多70、80后的记忆中,儿时过冬至节,大多是长辈围坐、大伙儿一起搓圆子吃;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仍旧坚持自家搓圆子过节的人家已越来越少,家庭成员也难以聚集全,不少家庭已习惯买速冻汤圆;如今,更为便捷的方式来了。走出家门来到大型商业综合体,与各种风味地道的甜品零距离接触,其中也不乏有兴化人钟爱的汤圆。汤圆,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是家庭团圆、和谐吉祥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如今吃圆子的机会不多,需要惦记着常吃。作为一种传统美食将永远是一个地方的民俗,不会消失,让我们珍惜它、爱护它、传承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