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9414|回复: 4

[街谈巷议] 当村干部开始全职坐班:上班在村委,下班回县城,离百姓越来越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30 16: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最近在T镇调研,发现当地村书记以及村干部中有相当比例是由外村的人在担任,为什么会出现,治理效果如何,值得关注。



一直以来,乡村地区都维持着简约自治的传统。原因是国家汲取能力或者说基层政权建设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乡村地区只能通过代理人制度来管理。无论是传统时期的士绅、还是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抑或建国后初期的贫农担任干部、再到后来村民自治制度确立按照户籍制度选举干部,这些管理乡村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产生于本村本土的。以基层自治以来的村干部为例,这些人要负责做好国家的代理人,即完成税收和计划生育等政策任务。又要在国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整合乡村内生资源,完成对乡村公共品的内部供给,如兴修水利、维持秩序、提供救济等。这些村干部一般都很难以制度化的国家工作人员出现,而是要通过《小镇喧嚣》讲的镭与媒,即既要敲打督促,又要软硬兼施。通俗地讲,村干部要通过情、理、法、利、力等综合手段来和农民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人情、面子等通过干群互动不断生产与再生产。

本土干部的优势是,干部知道群众、群众熟悉干部。干部针对群众的工作,可以用人情面子做下去,群众也能够在农业、生活等需要介入时找到干部。



本土干部的逐渐被替代,与乡村社区化转型和国家权力下乡相关。

乡村社区化转型。一是生产方面的关联减弱,以T镇为例,早在2010年左右就实行整村土地流转,农民完成了离农化,这就意味着过去农民因为农业生产会产生的帮工、水利、纠纷等需要集体介入的事情都没有了,村集体只需要为几个大户做好服务。农民之间,农民和干部之间都不会因为生产需求产生关联。二是生活层面的关联减弱,农民家庭中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很多人在县城买房,年轻人之间相互不熟悉了。中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很多人也忙于在镇上和县城打工,很多人都是早出晚归,村里的房子就是休息的地方,农民的生活中心围绕家庭生计展开,因为大家很少发生交往了,农民之间也很少发生生活性摩擦。这种情况下,村干部也不需要介入来调解纠纷事宜等。农民不需要社会权威,农民之间的弱交往也不需要社会权威,故而对于权威的生产即村干部不抱诉求。

三是个人诉求的规则化解决和外溢,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些需要证明盖章的事情,直接去村党群服务中心按章办事,是谁当干部无所谓。当面临侵犯个人利益要保全申诉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与其找到和稀泥的村干部还不如拨打12345或者通过信访应对。这样的话村民还可以省去和村干部长期人情、面子交换的投入成本。通过体制向干部施压,不符预期就一直申诉,农民可以拿捏村干部,而不像以前,村干部作为村里的权威,村民需要依靠和争取其支持。

从村民的视角来看,其生产、生活、请干部帮忙的底层逻辑都发生了改变。总的来说,乡村社会由熟人社会变为城市社区了,农民生活观念中的人情、面子等观念来维持社会交往的逻辑也发生了改变。村民的生活不需要村干部,而是需要服务者,群众就不会对外来还是内生的干部产生组织性抵抗,因为谁当都一样。那么,干部本身就缺乏了社会权威生产的基础,干部本身就可以是被替代的。

另一个角度,则是国家权力下乡的村级治理的变化影响。资源下乡过程中的规则下乡,基层自治的空间逐渐被压缩,村干部变成了乡镇政府事实上的工作人员,村级组织也完成了科层化转型。从直接的表现来看,村干部不再领误工补贴,而是拿财政工资和享受城镇职工社保。村干部不再是兼业干部,而是全职坐班。村干部的工作重心不再是处理好国家代理人和村民当家人的平衡,而是重心向上,即书记主要向外争取项目和资源,普通干部完成文字、表格等材料工作。村干部不再是日常生活在村的经验型中老年干部,而是响应国家号召年轻化的青年干部,这些人作为走读干部,上班在村委,下班回县城,和百姓打交道缺乏日常性互动机会,主要是推动任务和解决诉求。这些变化带来的直接的结果是,村民不知道村干部在忙什么,村干部也说村民不理解他们,干群之间的不信任和冷漠化,直接带来的是村级组织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丧失。村级组织是悬浮于群众和村庄社会的。这种情况下,对于村民而言,村干部是谁,确实没有影响到他们自己的生活,谁来当干部,都是困在党群服务中心。

还有一重原因是村民选举权的实质性丧失。事实上,过去按照户籍选举干部,很多乡镇为了确保自己看重的人被选上,都会在选举前进行把关和控制,对非备选人员做工作让其退出。这带来的问题是,一些村干部更看重与乡镇的关系维护,而忽略与村民的社会交往。反正乡镇看重,就能够通过策略性手段实现最后的当选。在我们调研时,一位老干部说,被乡镇看重的人一定可以被选上,其操作方式是,先通过党员大会中的领导到场加暗示,确保选上支部书记。进而,由选上的村书记找自己信得过的党员代表和一部分支持自己的小组长分别去村民家里做工作。现在村民选举时,很多人在外打工不在家,可以由小组长被委托来填写选票,最终,就能实现一肩挑。这个过程中,一来村民对于谁当书记是无感的,因为村组很多,村民对干部不熟悉,小组长的话语权很大。二来村民对于自己选举的权利也并不重视,认为其就是过程,不如给小组长一个面子。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谁当村干部,村民不在乎,在很多人眼里,这是小组长和政府需要考虑的事。



T镇的实践更进一步,直接实施后备干部制度,要求新进村干部的人必须符合年轻化(35岁以下)、学历化(大专及以上)、专业化(政治思想过硬和数字技术能力过关),且必须通过乡镇统一组织的考试才能成为后备干部,后续这些人由政府安排,到政府各业务部门和各村跟岗学习,视村级干部退出空缺情况参加补选。这里有两个要素很重要,一是任何一名年轻人要当干部,都必须通过考试。二是后备干部到村学习,原则上优先安排到本村,但不排除安排到外村。也就是说,有一个可能,有些年轻人要回来竞选,但是要过考试关,就有可能落选。有一个村考上后备干部的年轻人很多,这个村不需要那么多人,这些考上的就要被分配到其他村。

在我们调研中发现,T镇所在的中心村是乡村干部“党校”,本村担任过干部的很多人通过后备干部制度走向其他村担任书记或者普通干部。该乡镇甚至产生了姐妹花、父子兵、兄妹俩等分别到不同的村当干部的情况,这是考试带来的,以考试论,就可能把本村想当干部的人排斥出去。而本来招考制度要解决的问题是,有些村因为条件不好,找不到年轻人培养,只能外村人调入,调入合规化的方式就是招考。所以,招考制度本身能够实现人员调配,也可能产生人员排斥。最关键的是唯考试论,姐妹花、父子兵、兄妹俩这样的人都当干部,是否会引起民众不公心理,引发失衡,还值得重视。

从我们调研结果来看,通过招考制度,当地实现了干部年轻化、学历化和村干部队伍的均衡化。这背后的缘由在于,村干部的文员化和职业化对于年轻人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文员化是指,村干部很多确实成了坐班干部,主要在电脑前完成工作,与群众打交道、进村入户,主要通过村里再聘用的老干部来完成或者带着后备干部完成。职业化是指,村干部们按时上下班,享受完善的社保待遇,每个月收入计算下来有五六千元,比在当地工厂,收入稳定还体面,很多人愿意回去考,尤其是女孩和宝妈人数比例很大,村干部不影响生娃和带娃。直接带来的结果是,这两年的后备干部考试竞争也加大了。



这些后备干部通过一段时间适应,确实能够很好地应对自上而下的条线工作,也有不少人逐渐完成流动,担任更为重要的副职干部或主职干部。调研来看,当地的财政实力较好,每个村都有项目,不完全统计来看,几乎每个村在近五年都有四五百万元的项目资金进入,多的甚至上亿元。村干部们忙的事情主要是跑项目和落地项目。然而,对上应对较好的同时,这些村干部普遍不敢于应对村内农民的诉求。如农民对于土地制度中的利益纠纷,希望调整土地。如农民对于养老生活(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组织)有很强的诉求,这些需要动员和组织的工作,各个村普遍做得都不理想。原因有二,一来是外来干部以及本土干部都是年轻干部,缺乏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擅长做群众工作。二来是这些群众内生需求没有转化为自上而下的任务,村干部有回避的空间。

流官化的本质是干部职业化。职业化的成本很高,以我们调研T镇为例,每个村有五到七名村干部,两名后备干部,一到二名返聘干部即乡村振兴指导员,一名厨师兼环卫做午饭,这些人的工资和待遇需要60万元。其中镇上负责基础工资部分,约30万元,村集体经济负责绩效奖金部分,约30万元。这也就是说,如果乡镇十个村,就需要财政负担300万元,每个村必须有3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才能够担负村干部绩效。除此之外,村级运转、临时救助等需要十几二十万元,也需要村集体自筹。我们调研的该镇比较好的是因为属于工业镇,村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厂房出租、资金入股等都能够获得五六十万元的收入,这些收入主要用于村干部发绩效和保运转,真正的能够用于农民分红或者投资于公共事业的很少,依然依赖国家资源持续下乡。



从实践来看,流官化有产生的社会和政策基础,但乡村社区的转型,并非必要原因,因为本村人担任干部仍然可以。政策基础是因为国家资源和权力下沉,这是国家推动的。问题是,从结果来看,流官是悬浮于村庄的,且是高成本的,相比于本土的、兼业的村干部而言,并没有优势。更进一步讲,流官化,是因为乡镇困于形式主义,需要村级承担工作,对村干部以职业化“收编”的一种应对。其所做的很多工作是不必要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实现真正地减负,那么要那么多年轻的、职业化的村干部做什么呢?当前群众真正的需求是应对老龄化问题,这是需要社会组织和动员的,需要经验型干部来推动。总结为一句话,外来的和尚可以念经是群众对谁当和尚不感兴趣的,而不是外来的和尚念得更好。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30 16: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30 16:21: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只是村官很多乡镇的国企人员也是对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31 11: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村干部和村民互不相识。小事不问大事不管,所以造成信访力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8-31 23: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抱的儿子去当兵,打死了不伤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5-5-17 19:54 , Processed in 0.059853 second(s), 18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