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28048|回复: 1

[百姓诉求] 什么是过度教育,教育怎么就过度了?(深度好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5 08: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好像我们形容一个人做事“太过了”“走过头了”“太聪明了”,而事与愿违;我们这个时代也可以说是“走过头了”,一切都处在“过度”状态中而前景堪忧。

过度的生产,过度的消费,过度的欲望,过度的经济,过度的发展,过度的教育......

其中最让人痛心的是过度教育,因为它直接伤害的是孩子,伤害的是这个时代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其它一切的“过度”,都可以在过度教育上找到原因。当然,其它一切的“过度”,也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的“过度”。

1.jpg

那么什么是过度教育?教育怎么就过度了?

一个人花在教育上的时间岂不是越多越好吗?一个人受的教育岂不是越多越好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回答“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

《教育十问》这篇文章中对这个问题已有一些基本的回答,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生命的成长。

如果你认为教育就是知识的增加,技能的提高,那我们就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了,因为今天的教育正是朝着你认为的方向前进的,从一般学校到各种补习学校到家庭,从幼儿园到大学,线上线下,知识机器在全天二十四小时运转着,要把每一个人训练成“知识人”。

而我认为这就是过度教育,或者更准确一点说,过度的知识教育。

3.jpg
这种教育抑制了孩子的生命成长,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好像一个农夫耕作的农田,一年一年地被过量的化肥施用着,这块农田将越来越失去生命的力;孩子们一年一年被过量的知识(甚至是污染的知识)填灌着,他们的生命的力也必然越来越消隐。

过度的知识教育挤占了孩子更完整的生命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被限定在由水泥构筑的教室、房间里,而一个人的生命成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雨露;

在所有有益于生命成长的要素中,学校所学知识所占的比例顶多是20%,但孩子们却必须用80%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获取这20%的营养,这种舍本逐末的教育如何能促进孩子的生命成长呢?

你看到了知识在这个时代的爆炸式增长,但你却看不到生命在这个时代的蓬勃生长,所以我们会看到这个世界在物质的丰裕中越来越走向精神的贫瘠,人类风险系数不断提高。

5.jpg
你也许会问,生命的成长意味着什么?

我们的教育如何转向为了孩子的生命成长?如果我们把20%的时间匹配给知识教育,另外80%的时间要如何来运用?

如果我们着眼于教育是“生命的成长”,而生命成长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三大关系”,那么这另外80%时间的运用就非常清楚了。

从处理好人与自己的关系来说,首先的一点就是认识自己的身体,学会爱护自己的身体,强化体能的锻炼,学校应该留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健康教育”,身体是知识的载体,有健康的身体,知识才能派上用场。

“你要保守自己的心,因为一切的果效,都从心发出”,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中,心灵无疑是最重要的,有心没心,好心坏心,这中间的差别何止十万八千里。

所以“生命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心灵的成长”,如果一种教育不守护孩子的心灵,这种教育可以说就是邪恶的教育。

认识到这点是容易的,关键是如何才能促进孩子的心灵成长?

道路很多,但肯定不是现在的智识教育和书面上的道德教育,因为正是这种教育的过度窒息了孩子的心灵。

这里需要探讨生命的根基问题,我们的生命应该立足在什么样的根基之上?

我认为这个根基就是古圣先贤的智慧,以及在这些智慧哺育下的历史中,在这种智慧熏陶下的人们的生活中;这一智慧可以说是我们精神的源头,是孔子寻求的智慧,其核心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由此铺陈开来而有敬畏之心、生态之心、纯朴之心、喜乐之心。

与之对应的教育形式应该就是更多的经典阅读,更多的生活教育,更多的艺术教育,甚至更多的信仰教育。

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其立足点是前面所述的心灵成长教育,实际上,当每一颗健全的心灵相遇,整个世界都芬芳无比。人与自己的关系处理好了,人与人的关系自然就处理好了。

但从更广泛的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就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社会的服务者,推动身处的社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的服务者?

这就需要相应的知识教育、技能训练以及公民教育了,这种教育以“人人皆能享其应享之权利,尽其应尽之义务”为目标,使人皆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热爱自己的工作,使人皆能成为更好的农民、工人、公务员、商人、教师,成为更好的父母,成为更好的子女,成为更美好社会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我们一样可以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来加以考察,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终极还是天人合一,还是要回归到人与自己的关系中。

但在这里,我们可以在狭义的概念里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身体和精神都蒙自然的馈赠而成长,人离不开自然。

但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在人的睡梦中都不再有自然的身影,好像人心也被水泥浇筑了一般,这种状况的持续给人类的未来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想一想工业革命以来被污染的山川河流和土地,想一想在生态灾难威胁下的人类,我们确实需要在教育上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了,人类的“工业心”需要被“生态心”替代了。

这也是我们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客观要求。具体在教育形式上的体现,就是要有更多的自然教育、农耕等劳动教育,孩子们需要有更多的时间亲近自然、亲近土地。

更少的学校知识教育,特别是被污染的知识的教育,更多的生命成长教育,摒弃过度教育,走适度教育路线,把20%的时间贡献给知识教育,另外80%的时间贡献给自然教育、农耕教育、艺术教育、生活教育、经典阅读、体能锻炼以及休闲。

而不是相反,这才是教育的正途。如此,不仅仅孩子可以蒙受教育之福,教师和家长也将蒙受教育之福,社会也将因此蒙福。

过度教育可以休矣。

相关文章∶名校毕业卷香烟?该反思过度教育了

近日,《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度大学生招聘拟录用人员公示》引发网友热议。网友关注的焦点,是在录用岗位“一线生产操作岗位”中,拟录用人员不乏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河海大学等985、211名校的毕业生,硕士研究生也为数不少。(7月14日光明网)

看到这则新闻

笔者不禁发声

......

名校毕业卷香烟,该反思过度教育了


“清北毕业生下余杭”“海归入职中小学” “招博士当中小学教师”……几乎每一个跟教育与职业相关的热点话题,其实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社会现象: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失配问题。教育失配,主要反映个人实际教育程度超过其工作岗位所需教育水平的现象,也被称为过度教育或教育错配。反映在就业现实中就是,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合适岗位,不得不接受教育水平需求较低的职业岗位。而匹配职业教育的工种,却充斥着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很多技术工人被一种单向度的学历指标筛出了工厂流水线,这也对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和超常规发展,我国正在出现教育失配现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3-2017)显示,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大约有35%的劳动者发生了教育失配。如让博士毕业生去当中小学教师,名校毕业生抢着上卷烟流水线打包装,其实就是在过度消费教育。由于过度教育对个人、企业及国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亟需综合施策予以解决。


首先,高校应在加强实习保就业上下功夫。教育质量低下可能是过度教育的罪魁祸首。美国学者西歇尔曼认为过度教育是为了弥补在劳动力市场中较少的工作经历。个体面临诸如能力、岗位培训和工作经验等其它人力资本欠缺时,将不得不选择过度教育作为一种替代方案,或者说选择过度教育是为了获得工作经验和岗位培训的机会,为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为此,要从教育制度的层面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通过加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来弥补工作经验上的不足。学校还应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指导与咨询服务,以消除学生与就业市场的就业信息不对称,让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教育适度的工作。


同时,政府要加强科学规划、科学决策,强化宏观调控,确保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建设相适应,积极改革教育评价体制、机制建设,引导教育科学发展,深入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规范行为,加强监管。合理投资高等教育,防止盲目性,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特别对高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层次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企业也要建立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薪酬制度,并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吸收各层次人才,最大限度地减缓过度教育的“挤兑效应”。如对大量面向工人的岗位,企业不要刻意拔高到“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其实,过度教育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曾满超和莱文研究发现,过度教育导致的工作不满意和紧张的确会造成企业的生产力下降,过度教育每增加一年,企业的产出会减少8.35%。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7 12: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许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是一种病态,有的甚至是绝症。成了坑孩子的专家。
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孩提时刻,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现在这样的孩子真不多见,有,就是幸运儿。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不少傻逼一样的脑残家长封为圭臬,其实就是伪命题。人生就一条道,无论你是急走还是慢形,它就那么长,从你出生后就给你定好了。你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了,他可能是赢了起跑线,比别人家孩子早先了一步,与笨鸟先飞何异?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是输掉整个人生!得不偿失!
有些所谓的老板,大字识不了几个,仗着手上有几张毛帐灰,拼命折腾孩子。清华北大耶鲁念经似的挂在嘴上,弱智到无以复加。有句谚语说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应该顺其自然,最小人为干预。你们家孩子能做多大事,成多大业。前二十年取决于父母的认知和条件,三十岁后完全就是靠他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去达到他能达到的高度。而不是拼命托举,越是托举意味着风险越大,因为摔下来的后果是一切皆有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5-5-19 07:49 , Processed in 0.055896 second(s), 18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