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14645|回复: 1

[兴化古村] 真假施耐庵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4 10: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浏览器截图20221114095751.png


QQ浏览器截图20221114095819.png


QQ浏览器截图20221114095834.png

施耐庵墓有两处,一处是真墓,一处是假墓。

真墓位于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施耐庵陵园内。

明洪武三年(1370),施耐庵病逝于淮安,因家无余资,无力厚葬,临时安葬于淮安南门蓼儿洼。熟悉《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淮安南门蓼儿洼,也是宋江、吴用、花荣的葬身之地。

大约永乐十九年(1421),施耐庵之孙施述元家境渐渐宽裕,于是将祖父灵柩迁到兴化施家桥村东北首。此地为一垛岛,风水上佳。从高处俯视,就像狮子盘绣球。“施”与“狮”同音,施耐庵生前特意选定这里作为他的长眠之地。马蹄疾(陈宗棠)先生在施耐庵故里题词曰:“狮球藏英骨,苇荡传水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施耐庵归葬施家桥之时,其孙施述元还请淮安人王道生写了《施耐庵墓志》。

施述元为何请王道生写墓志?一是淮安人王道生家与施耐庵客居之所仅一墙之隔,实际上就是邻居。二是王道生十分敬仰施耐庵,尤其佩服施公“虽遭逢困顿,而不肯卑躬屈节”的品性。三是王道生通过多种渠道,对施耐庵的生平及其著述比较了解。

民国初年兴化人胡瑞亭在调查人口时无意中发现了这篇墓志。他是个有心人,就写了一篇《施耐庵世籍考》发表于1928年上海《新闻报》“快活林”栏目,施耐庵和他的墓才被世人所知。民国初年,兴化编纂《兴化续志》,又将《施耐庵墓志》收入卷一补遗之中。

抗战爆发后,江苏大部分地区沦陷。1939年3月,江苏省国民政府迁至兴化。1940年夏,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的兴化人余井塘,委托曾担任过兴化县长、时任江苏省教育厅长的金宗华和江苏省民政厅长王公屿对施耐庵墓进行调查。金、王二人又邀请了学者钦鲍雨、戴长洲等组成10人考察团。他们先后考察了白驹施氏宗祠和施墓所在地施家桥,向施氏族人索阅了《施氏族谱》,又向当地农民作了详细了解。为一探究竟,他们让农民施宝喜、施宝宽等人掘墓,挖至五尺深时看到了三合土块和石灰糯米汁浇筑的墓壁。也许是天意,忽有紧急军情来报,考察团匆忙撤离,墓穴被覆上原土,施耐庵墓因而没有被破坏。余井塘接到考察团报告后,原本准备拨款修缮施耐庵墓,但适逢国共两党又起摩擦,修墓一事被搁置起来。

1940年秋,黄克诚率八路军南下,与陈毅、粟裕所部新四军会师于盐城,建立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兴化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孙蔚民是个文化人,他听说国民政府调查施耐庵墓未果一事,就继续展开调查。在他离任时,他向接任县长蔡公杰谈到了施家桥是施耐庵写水浒的地方,至今施墓犹存。后来二分区专员陈同生也向蔡公杰提到施耐庵在故里创作《水浒传》的旧事,并对《水浒传》给予很高评价。

蔡公杰接任不久便去凭吊施耐庵墓,却只见一抔黄土,四周杂草丛生,甚是凄清荒凉。蔡公杰当即产生了重修施墓的念头,并向二分区专员陈同生作了汇报。陈同生曾参与左联文化总同盟工作,对文化、文物工作比较重视,对此表示大力支持。

蔡公杰和县政府秘书叶芳渊请来了施氏族长施祥锦做了详尽面谈,并查阅了施氏族谱,确认了施墓的真实性。随后,县政府拨付小麦四十石,作为修缮施墓费用,并委托在施家桥因病休养的永丰区区长杨蒲仙具体经办。

施墓修缮工程于1943年春启动,1个月时间即告竣工。

重修的施耐庵墓分为牌坊、土坟和墓碑三个部分。

牌坊是砖结构的,有三门,正门横梁上刻有“耐庵公坊”四个大字,高约5米。

土坟为圆形封土,高3.5米,直径4.5米。

墓碑为白矾石,立于土坟前,宽0.38米,露出地表部分高1.4米,正面是陈同生所书:“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落款为“民国三十二年春兴化人民公建”。背面是由叶芳渊执笔、蔡公杰署名的碑文:

夫稗官野史之流,传宇内者,莫不宣扬统治阶级之丰功伟绩,其为人民一伸积愫,而描写反抗情绪者,殊不多覯,有之,惟《水浒传》一书而已。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为苏人。余于癸未春衔命来宰兴化,时国难方殷,倭寇陷境,县市城镇,悉沦敌手,我政府乃于广大农村中坚持焉。

邑之东北隅有施家桥庄者,施氏之故庐也。考施氏族谱所载,先生避张士诚之征而隐于此。施氏之墓在庄之东北,以年久失修,一抔黄土,状殊冷落。余慕先生之才志,盖能寄情物外,其书中一百零八人之忠贞豪迈,英风亮节,洁身于当时腐窳政治。乃今世为一己利禄所趋,而出卖民族,腼颜事仇之汉奸,相去悬殊。至若文词隽妙,尤其余事也。余酷爱《水浒传》之含义深刻,尤慕先生之萃励襟怀,爰重修其庐墓,以为后人风,或不为非乎。于峻工之日,因题其颠末。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广陵蔡公杰题。

1958年,在施耐庵墓向南偏西200米处,出土了施耐庵之子施让的地照。1979年在施让墓西南150米处,又出土了施耐庵之曾孙施廷佐的墓志铭。这两件地下文物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佐证了施耐庵墓的真实性。

除了真墓,施公耐庵还有一处假墓,位于张家港的河阳山。

河阳山在张家港南部,处于凤凰、港口、西张三镇交界。河阳山南距常熟15公里,北距长江口岸10公里许。山势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山中风景优美、名胜众多。

在河阳山地区,长期流传着关于施耐庵的传说,而且数量较多,以包文灿为首的有心人共搜集到40多个,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施耐庵写水浒的传说,也有施耐庵除暴安良、扶贫济困的故事,还有表现施耐庵学富五车、通晓天文地理的掌故和反映施耐庵与亲朋好友交往的逸事。比较有影响的如:《天罡地煞仿罗汉》《“鼓上蚤”的出典》《黑旋风喊冤》《施耐庵巧计镇贼党》《撞官船有赏》《赋诗惩恶少》《秉公断案》《种童子糯的传说》《赠画济贫》等。据悉,“施耐庵在张家港的传说”已经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河阳山地区的民间传说中,施耐庵在张家港的行迹主要是两件事:一是在永庆寺写水浒,二是在滚塘岸等地当塾师。

河阳山有座永庆寺,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始建于东吴赤乌年间,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据史料记载,寺庙占地面积有80多亩,寺内建筑物众多,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弥勒殿、藏经楼、罗汉堂等等一应俱全。

相传施耐庵与永庆寺的当家和尚相友善,在他60多岁时隐居河阳山,借住在永庆寺文昌阁奋笔疾书写水浒。

文昌阁至今犹在,景点说明牌上有如下文字:“县志记载:《水浒传》作者,苏州进士施耐庵曾住在寺里文昌阁楼上,白天在门口摆个测字摊,夜里关了门在阁楼上写书。《水浒传》里的三十六员天罡,就是三十六尊大罗汉形象,七十二员地煞,就是七十二尊小罗汉形象。书中《洪太慰误走妖魔》一节中写到的伏魔殿,就是罗汉堂后面的生死殿。”

滚塘岸位于河阳山西边,徐家是这里的名门望族,施耐庵与徐家主人徐捷是故交。徐捷不是一般人,原籍河南开封,后迁居苏南,退休前曾担任元朝海道都漕运龙虎上将军一职。据徐氏后代回忆,施耐庵曾被徐家请来做塾馆先生。因他学识渊博,教导有方,为徐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后辈,徐家对施耐庵十分尊崇和感激。徐家曾收藏有施耐庵的铜印私章、砚台各一方和亲笔书写的田契一张,为这段传说提供了实物佐证。

河阳这个地名,施耐庵其实已经写进了水浒。《水浒传》第29回,武松一路喝酒,来到快活林酒店门口。原著写道:檐前立着望竿,上面挂着一个酒望子,写着四个大字道:“河阳风月”。施老爷子是不是以此纪念他在河阳山的那一段岁月呢?

后来,施耐庵离开河阳山,回到故里兴化。因为害怕朱元璋迫害,又到淮安隐居,最终客死他乡。河阳山徐氏听到消息,即在永庆寺文昌阁旁为施耐庵修筑了一座坟墓,以表达对施耐庵的感恩之情。这个墓实际上是衣冠冢或者叫招魂墓。

虽然是个假墓,但据说还是很有规模,墓前有石台、石鼎、甬道。

据《常熟地方小掌故》记载:“恬庄西有河阳山,山南有文昌阁,相传其旁有明初施耐庵墓。”这也验证了民间传说中的施耐庵衣冠冢或招魂墓是真实存在的。

可惜的是,1957年,施耐庵的招魂墓在一场“旱改水”的运动中被毁,只留下洗砚池、醮水潭等与施耐庵有关的遗迹。

文/ 陈学文


QQ浏览器截图20221114095737.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4 10: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文豪,留名千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13705265750|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4-5-17 11:56 , Processed in 0.048421 second(s), 18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