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11280|回复: 1

[兴化古村] 秤匠会兴化独具有的行业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5 22: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秤匠会兴化独具有的行业会
翟恒龙  刘双湖

每年的农历9月初六至初八,里下河一带的秤匠们都会聚集在兴化,举办秤匠会,这个习俗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举办秤匠会的用意有两个,一是规范行业行为,二是祈求福灵保佑。
秤匠会与其他行业会一样,都是在家里做,叫“唱会”,如铜匠会、锡匠会、瞎子会等。而如今盛行的乡村庙会则是游走做会,叫“迎会”,他集纳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表演形式,他的观众男女老少皆有,在大街上、马路边看热闹。而唱会是由唱会的人,用击打锣鼓的方式来演唱,内容有传统的《白蛇传》《珍珠塔》等,他的观众是在看、听,且为老年人为主。
秤匠会第一天的内容是迎神(伏羲大帝)。秤匠会为什么信奉伏羲大帝呢?据传,在天界,伏羲大帝、女娲娘娘一个持杆秤,一个持圆规,天地方圆,公平权衡,尽在二神手中。所以,秤匠会又称“权衡圣会”。
木杆秤早在秦朝度量衡统一标准之时就开始在民间使用,到南北朝时已广泛应用。明代洪武赶散后,兴化制秤行业也日渐发展起来。
据了解,兴化的秤匠会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原来由顾、邓、翟、夏、陈这五姓秤匠们发起。鼎盛时期,浙江、苏州、盐城、高邮、宝应等地的秤匠们都前来赴会。文革期间秤匠会曾一度停办,20世纪80年代恢复。这5姓的后人是秤匠会的组织者,也就是会头,轮流操持每年的秤匠会。秤匠会历时3天,费用由参会者共摊,会头出的份子多些。
举办秤匠会的目的是规范行业行为,祈求圣灵保佑。举办秤匠会,主要是维护行业形象,消除少数人对个别匠人的误解,预防和惩戒那些影响匠人形象的行为。同时,还可以加强沟通交流,避免恶性竞争。
会上展示的大秤.jpg
开始秤匠会是在船上举办的,后来秤匠们上岸定居了,于是就把做会也转移到宅院中去做。每年的秤匠会结束,都会确定好下次的组织者,第2年中秋节会头碰面,商定本次活动的细节,比如祭神用品的购买数量,到哪里请“做法事的”等等。
农历9月初六,这天中午,秤匠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会头首先安排好秤匠们的吃住。在当地有亲戚朋友的自己去联系住处,没有亲戚朋友的就事先联系好旅社,客气的住宾馆,一般的住小旅社。吃饭由做会的一家安排,在邻居或门口空地上搭大篷,当年做会的会头当中有人会烧菜的,就自己动手,大多数是约请厨师和打下手的来做。仪式场景的布置,食物的购买,吃住的安排都是会头最忙碌的事,都要安排得有条不紊。
农历9月初六下午,会头小院的四周彩旗随风飘舞,走廊檐口下,4个书有“恭喜发财”灯笼在风中飘摇。堂屋前黄纸书写着“伏義圣会”几个字。屋里悬挂着一张张连在一起的纸,参会者的姓名按照事先抽好的顺序一一排列,写在上面。
秤匠会第1天的内容是迎神(伏義大帝),第2天是敬神,第3天是送神。
案桌.jpg
在农历9月初五的这一天,4个做会的会头,就集中到头阄的会头家里,为老人(伏義大帝,下同)洗澡,用新毛巾蘸干净的水,把老人洗干净。同时商量买东西,准备餐具。
9月初六这天,主要做挂、竖、封、开4件事。
挂。是挂百脚幡。百脚幡是用1幅长约8米宽0.31米的白布,上面画的“八仙过海”图案,老早的1幅是请画师用油彩画的,现在的1幅是打印的。两幅虽然都是“八仙”图,但人物表现姿态各有特色。挂榜是等“做法事的”(做香火的)到了,由“做法事的”在5色纸上写好每次都一样的内容,一般为向伏義大帝请安、祈祷会上成员保佑平安、生意兴隆、家业兴旺、子孙高就等。弄铅丝在做会人家的堂屋里东西方向拉起来,并把铝丝的两头在东西两面的墙上固定好,然后用浆糊把榜贴在上面。
竖,是竖雀杆。雀杆是用竹篙上面再接上竹子,有10米多高,竖在做会人家的天井里。在两个雀杆竖起之前,先把“百脚幡”扣在顶端,每个雀杆都扣上弹绳向四面延伸,在众人的合力下,通过牵拉,把雀杆高高的竖起来,并把向四面延伸的弹绳扣牢,以固定好雀杆,不至于顷斜。
封,是封酒缸。当年做会的4个会头,合计打来粮食酒50斤,装在酒坛里,由“做法事的”(做香火的)进行封缸。“做法事的”(做香火的),用红布做一个四方的布袋,布袋里放石灰、黄元。“做法事的”(做香火的)对着布袋,念念有词,然后盖住酒坛。做会3天下来,坛里的酒足够参加做会的人喝,奇怪的是酒坛里的酒,好像不蚀,也搞不懂是什么原因?
开,就是开榜说书。开榜前,由“做法事的”,把老人(伏義大帝,下同)置于供案桌上,案桌上把准备好的6只眼放在上面,有猪头、雄鸡、花鱼。案桌上还有米斗、水果。开榜时,凡参加会的人员,都跪在案桌前,面对案桌。这时“做法事的”开始燃香、烧黄元,嘴里念着词语,大门外有人升炮和点燃斗香。“做法事的”主手脱去上衣,赤裸着,用刀划伤膀子,要见血印,据说“做法事的”通过作法不觉得疼,这种法术“做法事的”不肯外泄。
初七,是开坛、说唱、念香、摘桃子。开坛、说唱、念香是同前一天的一样。
摘桃子是由“做法事的”,把活的雄鸡在“老人”前做法术,把雄鸡头扭下来。然后“做法事的”把扭下来的雄鸡头交给做会的会头。做会的会头拿回家放在家长柜上敬菩萨,敬过菩萨后,把雄鸡头撂上屋顶,以为“步步高升”,如是撂到河里则是“顺风顺水”。“做法事的”把雄鸡血点在花名册上。
下午晚上说唱。
老祖全像.jpg
初八,是交书、摘桃、开榜、点卯。
交书。就是把举办秤匠会的各种物品,进行交接。在抽阄确定第二年的4个会头时,就明确了头、二、三、四阄的人。头阄的人,保驾老祖(伏義大帝)。做会结束后,把老祖请回家,每逢初一月半,要打刀头为老祖烧香敬菩萨。平时每天早晚都要烧香。二阄的人,得文官帽子,到家敬菩萨。三阄的人得武馆帽子,到家敬菩萨。四阄的人得雄鸡头(凤凰头)。
摘桃、开榜同上一天。
点卯,凡参加做会的人跪在案桌前,由“做法事的”指引,各人在自己的名字上,用笔点一下,画十字。摘桃后的雄鸡血,由“做法事的”点在墙上。
最后是倒雀杆,众人动手把雀杆、百脚幡,慢慢地小下来,所有物品由下一年的会头带走,负责保管。最后结会,秤匠们各奔东西。第二年在1号阄的家中做会。
9月初六的这一天,迎神时,身围黑布裙,头扎黑布带的“做法事的”手摇铃铛,护卫者敲着铜锣,打着鼓,放着鞭炮,后面的人举着“万民伞”和红旗。三叩九拜后,会头将伏義大帝木雕像请到神案。锣鼓声中,“做法事的”用兴化方言,吟唱着颂天吉人之语。一时间,鞭炮声、锣鼓声、祝福声交织,跪拜的参会者饮下敬奉之酒,象征着接受伏義大帝的保佑。
在参会者的簇拥下,“做法事的”用红布将酒缸封口,用糯米粉在几坛酒的封口洒了一个白圈,定情一看,竟是“人口太平”4个大字。仪式高潮处,“做法事的”先后用一把刀划向自己的双臂,鲜红的血慢慢地流下来——刀刀见红,寓意生意笔笔皆成。这时鼓点一阵密似一阵,众人激动不已发出“哦哦”的喊叫声。
“做法事的”人的颂词吉语内容也是与时俱进的,“文革”前,常用“风调雨顺”“招财进宝”,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做法事者每次都会吟诵“感谢改革开放好”“感谢党中央”。现在增加了儿孙们考中名牌大学,住别墅楼房,有汽车有工厂,腰箍子越来越奘。唱会一般在下午和晚上进行。
2017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初六,这一届的“秤匠会”,是在兴化城昭阳社区的阳家巷35号举办。请的“做法事的”是兴化市钓鱼镇人,叫冶久贵,1948年出生,师从大丰区新丰镇的高龙驰,从事乡会活动18年,他组织4人的半专业班子,专门为乡村的庙会、行业会服务。
这次的秤匠会就吸引了泰州、宝应、兴化等地的近30名老秤匠。在会头家屋前,插着两柄“万民伞”,“万民伞”上用毛笔字写着秤匠们的名字。其中一柄“万民伞”看上去已经很破旧。
“不要看这‘万民伞’破旧了,它可是有历史了,是清朝末年传下来的。” 会头指着伞上的落款“宣统二年”告诉人们。除了“万民伞”外,还有老香炉、壁画等,这些旧物在“文革”破四旧的时候差点被毁,是老秤匠东躲西藏,才把这些祖上的东西保住了。
2017年10月25日中午,兴化昭阳社区的阳家巷35号。门前七柱如梅花桩的斗香被点燃,香火缭绕中,每炷斗香代表一个秤匠,要烧3天到结会,要保证一直点着。北侧,撑着两柄“万民伞”。“万民伞”本是绅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绸伞,伞上写有赠送人的姓名。伏義大帝是秤匠们敬奉的行业圣祖,这伞是送给伏義大帝的,感谢伏義大帝为百姓做好事。
“万民伞”上,用毛笔书写一圈秤匠名字。其中一柄绸缎已经泛黄的“万民伞”上面写有63个秤匠的名字,落款时间是宣统二年。另一柄“万民伞”落款时间是1998年,书有40多个秤匠的名字。
秤王及供桌.jpg

泰州晚报的报道1.jpg
《泰州晚报》记者周书卉、翟文捷在2009年10月30日的《泰州晚报》第8版发表了新闻特稿,用1个版面发表了《最后的秤匠》的文章。这一年的秤匠会在兴化市城区的小岛新村西河边8号举办,会头是顾鹏飞。2013年10月12日《泰州晚报》记者宋燕,在第7版发表了题为《百年秤匠会,年年晒良心》文章。这一年的秤匠会在戴窑镇举办,会头邓林云。记者们详细的及时的报道了秤匠会。2017年的秤匠会,是10月25日在兴化昭阳社区的阳家巷35号举办的,会头是陈德友,1965年出生,从“万民伞”上看,上溯陈德友的前辈有5代人从事秤匠手艺。2018年至2021年均在戴窑镇举办。
在2017年的秤匠会上,翟氏后代翟宝鼎(1952年生),在这之前他花了3个月时间做成了六支大秤。其中一支长2米的老红木秤杆,是翟宝鼎用了5个工做成的。他让参会者点评。这支秤二号用的是双写大字,头号逢10斤大花,做成了各种文武财神、魁星日斗、流海洗金铃、鲤鱼跳龙门、天官、仙鹤 。逢5斤小花,做成了“八仙”的法宝,还解释含义,象征着:
1、铁拐李的葫芦,俗说其能炼丹药、普济共生;
2、汉钟离的芭蕉扇,能起死回生;
3、张果老的渔鼓,能星相卦、灵验生命;
4、蓝采和的花篮,篮为神果异花,能广通神韵;
5、何仙姑的荷花,其出污泥而不染,可修身养性;
6、吕洞宾的宝剑,有天盾剑法,可威镇群魔;
7、韩湘子的洞箫,其妙音能令万物生灵;
8、曹国舅的玉板,仙板神鸣,万籁无声。
2009年首次在大垛做秤匠会,是在1973年11月出生于大垛的翟恒龙(隆)家举办的。他老家永丰徐杨,有长他六岁的兄长翟恒淦。翟恒龙的父亲翟宝福(1940——1996),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兴化县计量局分配到大垛铁木生产合作社,专门负责大垛区木杆秤的修理。翟宝福从此在大垛落脚生根。当年是用定点分工负责的方法,翟宝福在大垛从事木杆秤的制作和销售。从翟氏家谱来看,他们家属于“苏州阊门翟氏宗祠研易堂家谱戴南分祠”。翟氏从事木杆秤行业有7代人,依次上推为:翟恒龙本人为21代,20代翟宝福,19代翟鹏展、翟鹏翅(翟宝福的父亲、翟恒龙的爷爷)、翟鹏翔,18代翟登瀛(永丰镇丰乐村,祖坟所在地),17代翟步云,16代翟有贵,15代翟公尧。
翟恒龙17岁从事木杆秤手艺。现在大垛中市街租有一间房屋,用于制作木杆秤,在大垛镇的文化路路西边设摊点一处,用于木杆秤销售。同时对磅秤,台秤进行维修。他至今还保留着一副秤担子,有70多年的历史,是当年祖辈走街串巷使用的。还在使用着他爷爷用的一把手工钻,有近100年了。
杆秤。以带有星点和锥度的木杆或金属杆为主体,并配有砣(砝码)、砣绳和秤盘(或秤钩)的小型衡器。按使用范围和秤量的大小分为戥子、盘秤和钩秤3种。杆秤是一个一等臂杠杆,是利用杠杆平衡原理来称重量的简易衡器,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提绳等组成。
古代杆秤的发展,长期停留在采用绳纽、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杆的基础上,并由手工制作。直到20世纪,杆秤才由传统的绳纽结构,逐渐改变为外刀纽与刀承或内刀纽与刀承结构。1949年后,中国为了加强计量法制管理,先后制订了杆秤检定规程和国家标准。1985~1987年,中国对杆秤结构作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原来的木质杆改为金属杆,从而解决了木质杆的计量准确度受地区及天气影响的弊病,并适应了半机械化、标准化、通用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但杆秤因其计量准确度低,已渐趋淘汰。
有关发明杆秤的传说:相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一天,范蠡在经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不得要领。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代表1两重,十三颗星代表1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又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克扣百姓。他想,怎样把秤改进一下,杜绝奸商们的恶行呢?终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以16两为1斤(20世纪50年代前的木杆秤是16两为1斤)。目的是为了告诫同行:作为商人,必须光明正大,不能去赚黑心钱。并说:“经商者若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和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得不了‘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短命)!”
就这样,秤这种计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并一直沿袭了2000多年,直至今天。
杆秤文化:千百年来,手杆秤也可算作华夏“国粹”。它制作轻巧、经典,使用也极为便利,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天地间有杆秤,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  
杆秤匠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杆秤匠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
做秤选用的木杆较为挑剔,需要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选好的材料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木材经凿、刨的处理后,变成了笔直的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再用细砂布沾水,打磨得又光又滑,也有的用蓼珠子来回擦拭。从这一点看,秤匠绝对也可称得上是一位极好的木匠。木杆两端套上金属皮后,杆秤便出现其雏形。
接下来的,便是精细的活计,制定重量刻度。秤匠也需懂得物理、数学,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杆秤匠左手食指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用双脚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记号就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杆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旁人是看不懂的。杆秤匠用一把极为精致的小手工钻对着记号打眼,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眼,这道程序很需耐心,稍不注意就会钻穿木杆而报废。杆秤匠大多都双眼凹陷,多半是钻孔时用眼过度引起的,所以秤匠们要适当增加养眼的食物摄入,和平时不工作时对眼睛进行养护。
将一段段的细铝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星点的排列结构也成了各秤匠之间辨认自己产品的标识。几百个眼,当然要几百次穿插、折断、锉平。也有些秤匠为了省时,把水银抹入眼中,便成了星点。
杆秤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上色,需要青黑色秤杆的,用五倍子、青矾捏碎沾水后涂抹;喜欢红褐色的,用泡过的红茶渣、石灰搓揉抛光……秤的颜色完全凭客户的喜好来决定。
如今,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打磨杆秤,岁月也在打磨中逝去,手艺也在打磨中消失。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1、材料:①主料,进口的楠木、当地产“红栒子”木;②辅配料,铜丝、铜皮、铜制卡子、铁钉、铁盘、钢筋等。
  2、颜料:石灰、皂矾、五倍子。
  3、器具:①制杆工具:锯、刨子、铁斧、铁锉子、凿子、电钻。②上色工具:毛刷、一般盛染液及水洗器皿。③铁匠工具,能够完整掌握杆秤制作技术的人还必须具备打制铁秤钩的能力;打制铁钩所用红炉、铁砧、长钳、手锤和大锤等工具设备均与铁匠相同。  
在大垛从事木杆秤的有5户,从业人数5人,都是与翟姓家族有关的人员。兴化市人称从事木杆秤的叫做“钉秤”的,用水银做秤星比较简易,就是用手抓水银粉子往秤眼里“抹”,做秤的过程也有称“抹秤”的。“钉秤”的,是一种传统技艺,是非遗的项目。保护传承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各行各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秤”,它的传承人也应列入申报非遗的计划。有了“钉秤”的,才会有秤匠会。秤匠会是手工业当中最大的会历史长,360行都会与它有关,衡器在360行上都用得到它。老“万民伞”是宣统二年9月制,还有老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了。
随着电子秤等现代化量具的普及,秤匠们大都歇业或改行。但每年一度的秤匠会,大家还是充满着热情。
(兴化政协,兴化《历史文化研究》2018年第一期刊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7 15: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记忆中我小时候也参加过几次,扎(音)匠会也参加过,家中老一辈人都是手艺人,父亲也曾经在老市场管理局组织的技能比赛中拿过第一名,可惜,我没有传承下来!有点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13705265750|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4-5-17 12:02 , Processed in 0.054536 second(s), 18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