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4435|回复: 0

[兴化古村] 陈卞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8 08: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卞庄
郭保康刘双湖陈银庆田兆祥
自大垛镇管阮村的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一郑墓 (郑板桥林园) 往东北,行约2公里,便到陈卞庄。此处西距兴化市区约28公里,属兴化市大垛镇。庄北隔千年车路河与昌荣镇所属的木塔寺、蒿坡庙毗邻。陈卞村交通便利,位于车路河南岸兴东公路南侧,南接省道S333公路,千亩蟹塘蔚为壮观。在车路河北有一村民小组,叫小陈卞,因那里离村庄较远,种田不方便,那里的农民便迁移到田头居住,若干年来靠摆渡过河。
据清末修撰的《陈氏家谱》记载,元末时卞姓居住于此地,后在明初“洪武赶散”时,陈氏从苏州闾门迁徙到兴化、建湖、大丰一带,从此以陈姓居住为主,卞姓则迁往车路河北木塔寺。以陈姓、卞姓组合称为“陈卞庄”。现陈卞村只有少数卞姓村民。陈卞村为大垛镇23个行政村之一,2001年由陈卞村和同位于车路河南的陈卞村东北的苏杨村合并而成。苏杨村又称苏杨庄、苏杨垛。位于车路河南、兴东公路的南侧,陈卞村的东北。在兴化地名中一般把较大的村庄称庄,较小的村庄称舍,当地都习惯称苏杨为“苏杨庄”,但“苏杨庄”只有两个村民小组,距离唐子镇只有三华里,庄上以“杨”姓居多,距离陈卞村不到一公里。
陈卞村的东边是昌荣镇的唐子村,南边是大垛镇的双包村、管阮村,西边是盛吴村,北边是昌荣镇的张韦村,是一座古老而文化底蕴深厚的水村。
1645年,南明弘光政权败灭后,著名的诗书家王贵一(象山)为表明气节,抛弃功名,隐居到此。在庄之西北隅三杨垛( 今名大三杨庄,属陈卞村)上筑了一座有名的檀园,写了一部《檀园集》。王贵一出生于明代官宦人家。其父王继美官任户部郎中、山东布政参议:姊夫吴姓系晚明大学士,俗称丞相;其妻李氏乃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之后,读书明义,明亡后激励王贵一和两个儿子:“勿忘故国。”
以“工诗善书名世”(咸丰《兴化县志》)的王贵一在《檀园筑记》中描述,园筑于车路河西南畔,坐北朝南。园门悬自书“檀园”匾额。第一进正屋三楹为“卞庄草堂”,院宇宽广,有葡萄一架,薛荔披墙,西厢外有大槐五、六株,皆明代“嘉、隆间物”,郁郁浮天。夕阳西下时,余光透过枝叶“若万条金蛇,蜿蜒而来”。第二进正屋三间为“双跌书屋”。“双跌”指足印,典出南宋横浦居士张九成“谪居南安州十四年,每执书就明,倚立庭砖,岁岁双跌隐然”屋内典籍堆架、窗明几净,院中植满翠竹,有小径通东侧土坡,坡上“矗一草亭,颜曰君亭”。书屋后为园圃,花草以外有古柳四株。
檀园东北角为宽阔湍急的车路河,河畔筑有“余筑亭”,亭畔柳下即为陡峭的石阶码头。登亭可见“阡陌如画,风帆运引,轴铲连亘”,又东观唐子镇“庐舍井井,村村历历”因而“为歌晴川汉阳之句”;北瞻木塔寺,则见“晴段片片,海市蜃楼,拥而上,王舍楼阁,闪烁尘表”而惊叹“昔所谓金色世界者”(王光一《檀园筑记》)。
园之东南为“荷花塘”(今名藉塘),“方半亩,水清冽,大早不竭”(《民国续志》古迹篇)。再东南即陈下庄古庄基。以“檀”名园,典出《诗·魏风·伐檀》。取诗序中“君子不得进仕”以表主人紧隐之志。王贵一长子王仲儒在《草堂读书有感》中很明确地说“原是伐檀高隐地”
王贵一有子二。长子王仲儒(1634-1698年),著《西斋集》:次王嘉儒,有《初斋集》;皆为名动一时的诗书家。尤以书法闻名,时人比之王羲之、王献之,在扬州,人皆称为“兴化二王”。二王与清初大诗人王士祯(渔洋山人)情同手足。因而,王士被多次“一路渔村好风景”(王士祯《秋日昭阳道中》)往得胜湖东陈下庄,舟泊柳下,由石阶登门人檀园,拜谒王贵一,谦恭地执子侄礼。即方志中所云:“新城王文简父事贵一,与熹儒有胶漆之契焉。”
王贵一之孙嘉树、宝檀、国栋皆以诗书盛名。尤其仲儒之子王国栋(1692一约1777年),与郑板桥同学,“工诗尤善书,客郡城及通州、润州,索字者履满户外” (咸丰《兴化县志》),著有《秋吟阁诗抄》,与黄慎、李及《一柱楼诗》案的徐述夔相莫逆。方志称“王氏一门多诗人及能书者,自其祖贵一后,世精翰墨”。
被诸水环绕的陈卞庄接纳并滋润了这一大批文化名人。
清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因王仲儒“《西斋集》案”发,王氏一门罹案。已故多年的王仲儒被下旨“斫棺铿尸”,其诗文集及王喜儒、王国栋等人的作品皆被列为禁书,销书毁版。从此,一度声明赫赫的檀园便冷寂下来。与园前的荷花塘一起,被录入清代及民国方志的《古迹》卷中。这座充满书香和田园气息的檀园,因战争和灾荒颓废于建国前夕,今尚有古井等遗迹可以寻踪。
王贵一在度过他其实很凄苦恨郁的晚年后,埋身于湖光水色的陈卞庄车路河畔。与他为邻的是清初显贵,曾参加过满清大军攻伐广州的战役并与康熙六年(1667年 ) 升任广东布政使的徐。徐殁后购得陈卞庄庄南大罗匡地,按二品规制安葬。其墓园恢弘。有石坊、神道、石人石马、石碑、石供桌。建有享堂、墓庐。占地二亩许,植以青松翠柏,围以大砖高墙,出西立木栅门。墓莹高大,东南向,传说正对海安大堤。后与1966年被掘,改建小学。今小学迁出,遗址及部分石构体、石碑、地券尚存。
位是思图反清复明的遗民隐士,一位是大清一统的开国功臣同葬于陈卞庄,设若地下有灵,不知作何感慨。
关于徐墓的传说很多。1947年挖掘发现了连墓主人徐在内的6座棺棹,所有棺樟用石灰、糯米汁封隙,棺樟均为上等的整木四槽衔接,用紫铜钉相连做成,厚10多厘米,当询问村民有无宝物出土时,答案只是一汪很深的清水,别无他物。当年庄上人迷信,说大墓中的清水是灵丹妙药,眼疾不好的喝了立刻可以复明,于是惹得三乡五里的人纷纷赶来舀仙水喝,祈求包治百病长命百岁。
徐氏作为旧时兴化“八大家”之一,在陈卞拥有一定的田产。再加上徐氏族人请来风水先生,认为陈卞庄面朝东南方正对海安坝,脚下又是一块箩筐地,风水极佳,虽是阴宅,但葬得好可庇荫后人。于是陈卞庄才有不知所云的所谓“公鸡不叫母鸡叫,海安街上中徐耀”的俚语流传至今。徐俎墓当年葬于陈卞庄庄中心。徐氏族人为风水见,将徐墓南、东、北开了风水沟,寓意汪水生财,人丁兴旺。如此便导致河东与河西分隔成了两处居住地。庄上将徐墓戏谑为“鬼挑担”,陈卞原住民自认识到徐墓为“鬼挑担”后,生怕从此庄上人丁会因此遭灾、就与徐氏族人为此打上了迁坟的官司,官司一直打到兴化衙门。徐家人放话,要想徐氏迁坟容易,双方谁先将兴化城方兴桥河水用元宝填平,哪个先填平哪个就胜。自然陈卞人不是徐氏族人的对手。
徐墓东南向,内有两口大棺棹静卧其间,分别葬着徐及徐氏夫人。墓葬的西北角有一口葬得较浅,且形制明显逊色的棺棹,据推测可能是徐偏房或子嗣之棺停。
当挖掘者用铁锤打开徐俎棺樟时,人们见到的是官服已烂成泥,只有三品官帽顶带上的蓝宝石不知怎么被顽童拿回了家,从此不知下落。徐生前为官清正廉明,政绩颇佳,是一位难得的清官。为此四牌楼上悬有旌表他的“名贤鼎望”匾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13705265750|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4-5-17 10:22 , Processed in 0.051860 second(s), 14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