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午,第六届施耐庵文学奖终评评审会召开。经过多轮投票,《金色河流》《烟霞里》《信天翁要发芽》《范仲淹》《潮汐图》5部作品脱颖而出,获得“第六届施耐庵文学奖”,本土作品《大河之上》获“第六届施耐庵文学奖特别奖”。 本次评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毕飞宇、何向阳、丁捷、丁帆、陈晓明、孟繁华、张清华、郜元宝、王彬彬、何平、张学昕等11名专家评委参加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林峰出席活动。 据了解,第六届施耐庵文学奖于今年6月启动作品征集活动,通过出版社申报和初评委员会提名,共征集到100多部作品。评奖办公室依据评奖办法,遴选出符合参评条件的作品74部,提交初评委员会审读。通过专家学者认真阅读、深入研讨,初评产生20部备选作品。
终评会议上,评审人员对提名作品进行讨论、点评、推荐,在公证人员的监督下开展多轮投票。最终评选出5部作品获“第六届施耐庵文学奖”,1部本土作品获“第六届施耐庵文学奖特别奖”。 第六届施耐庵文学奖评委、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认为,今年的施耐庵文学奖参评的作品总体质量都非常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作家敢于突破自己,在写作创作方法上有探索有试验,从这一点来说改变了当下小说创作的整体格局。另外一点是很多作品密切联系当下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有紧密的结合,使我们的文学能够及时反映这个时代的某些现象甚至本质,所以第六届施耐庵文学奖的评选是非常成功的。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林峰表示,一路走来,施耐庵文学奖得到海内外文学界的高度关注,在以往5届评选出的23部获奖作品中,4部获茅盾文学奖,《回响》《繁花》等优秀获奖作品被翻拍为大热电视剧,“茅奖风向标、影视源富矿”效应不断凸显。相信施耐庵文学奖一定会以鲜明的独立性、独特性在文学奖项中独树一帜,成为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