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792|回复: 0

[品味兴化] 在《明别集》中邂逅袁应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推开浙江大学文献信息库的大门,仿佛踏入了历史的深邃隧道。一排排书架上,沉淀着岁月的智慧,而在这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明别集》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五辑百册,承载着明代文人的思想精髓,当我的目光触及第三辑中袁应祺的《浮玉山人集》时,一场跨越时空的邂逅就此展开。​
h2_副本.jpg
袁应祺,这位来自兴化袁氏望族的才子,在万历二年(1574 年)高中进士,自此踏上了辉煌的仕途。其家族底蕴深厚,父亲袁孟龙曾任知州,家学的熏陶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户部主事到京兆尹,再荣升昌平道,袁应祺在官场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四牌楼上高悬的 “名宦传芳” 匾额,不仅是对他政绩的高度认可,更是他一生为官清正、造福百姓的见证。​
在文学的领域,袁应祺同样成就斐然。他所著的《浮玉山人集》,曾一度被认为失传,成为历史的遗憾。然而,此次在《明别集》中的意外发现,打破了这一误解。当指尖轻轻拂过书页,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字,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诉说着袁应祺的文学才情与思想境界。他的文字,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描绘着明代的社会风貌与人文景观,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h1_副本.jpg
袁应祺最为人称道的,当属他在 “孙关保案” 中的卓越贡献。永乐初年,一场由孙关保引发的诬告风波,如同一场噩梦,笼罩在兴化县百姓的头顶。赋税重压与移民之苦,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达百余年。万历十七年(1589 年),时任京官的袁应祺,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与强烈的责任感,挺身而出。他联合李戴、王三余等昔日同僚,向朝廷上书,言辞恳切地请求复查赋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场持续百年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兴化县百姓迎来了久违的曙光。袁应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担当,何为为民请命。​
岁月无情,袁应祺最终回归到戴窑白涂河北的袁家舍,与这片他深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然而,他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从原兴化政府网站到西祠胡同戴窑乐吾论坛,再到袁氏家族网,人们对他的传颂从未间断。每一次的讲述,都是对他功绩的铭记;每一次的讨论,都是对他精神的传承。当我踏上这片土地,寻觅先贤遗迹时,仿佛能感受到他的气息依旧萦绕在空气中,那份跨越时空的敬仰与传承,在心中久久不能平息。​
h3_副本.jpg
(图由ai生成)
袁应祺,这位明代的杰出人物,无论是在仕途、文学还是为民请命的道路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通过《明别集》等典籍得以流传,成为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铭记他的功绩,传承他的精神,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


原文作者:南村翁  本文据原文改写 特此声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5-5-14 02:07 , Processed in 0.064235 second(s), 17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